矚,科學預見未來(2)
領導者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如果不知大勢,不借大局,不識時務,就會不顧情況的變化,顯得十分死板、僵硬,陷於原有的思路不能自拔,甚至大禍臨頭還不知省悟。
其實在實踐活動中,無論是誰,多少總會遇到一些困難,乃至風險,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事先一無所知,一點兒準備也沒有,就會感到十分突然、吃驚,輕則一時手忙腳亂,緊張被動;重則措手不及,驚慌失措,全盤皆亂,功敗垂成。而如果事先有充分認識與估計,就會形成足夠的思想與心理承受力,並做好各種準備,如及時調整行動,暫時忍耐和耐心等待,以至做出讓步,以退為進,把損失減低到最小限度。
此外,還可以增添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識時務者為俊傑”,剔除投機之意,有其可取之處。一些領導者雖然身處逆境,卻不氣餒,繼而反敗為勝。
高瞻遠矚從一定層面反映了人類特有的憂患意識。中國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孔孟時代就提醒人們要居安思危,奮勇拼搏。
日本國土狹小,沒有資源,只有靠技術,靠奮鬥,否則就要亡國。日本政府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提出“民族虛脫危機”,60年代提出“原料市場危機”,70年代提出“資源危機”,80年代提出“貿易危機”,如今還有人炒作“中國威脅”。
有的企業家甚至提出,要防止在競爭中被淘汰,必須有“懷抱炸彈”的危機感。
而一些發達國家在自己的新聞媒體上不時發出諸如能源危機、生態危機、人口危機、道德危機等呼聲,這固然反映了一定的實際情況,但也無不警告國人要具有深刻的危機感,只有努力奮鬥才有未來。
領導者如果缺乏高瞻遠矚,沒有預見能力,凡事不懂得或不願意先作一些估計、判斷,就好比“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即便是災難近在眼前,死到臨頭也渾然不知。“不預則廢”已為必然。事實證明,沒有一定的預見,一般都難逃厄運。
世界著名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有博大的胸懷、容人的雅量。
唐朝年間,有一個非常大度、精明而又能幹的宰相,名叫狄仁傑。此公在登上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時,也曾在爾虞我詐的仕途上,樹過不少政敵。但是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從不計前嫌,在當上宰相之後,也決不利用手中的權力整治別人。所以,他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支援,工作起來也非常得心應手。而當時的皇帝武則天還是對狄仁傑的威望表示懷疑。
有一次,她單獨召見他說:“狄公,你當刺史時,治理有方,得到老百姓的愛戴。但我還是接到一些人密報,提出在朝廷彈劾你。你想知道誣告過你的這些人嗎?”
狄仁傑不假思索地回答:“臣若有過錯,請陛下賜教!至於說臣壞話的人,臣不願知其姓名。這樣,在今後可以相處得好一些。”
聽了這話,武則天開心地笑了,說:“狄公,我現在才知道,你確實有過人之處。眾人中間,能有你這樣大度的人,少啊!”
胸懷氣度,主要指對他人一些相異思想和言行的容忍與接納,或者說容忍、接納程度。對一般人來講,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一種立身處世的良好品質。而對領導者來說,則遠遠超出這一範疇,關係到能否發揮應有作用,成為衡量他們是否成熟的一個基本標準。換個說法就是,容忍或者接納實際上是個寬容精神問題。
第一節 高瞻遠矚,科學預見未來(3)
什麼是寬容呢?社會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有權力責備處罰而不責備處罰,有權力報復而不加報復的一種道德心理結構。”寬容是人際關係包容性的體現。在人際關係中,包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關係的好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領導者所面臨的交際物件,在性格、氣質、經歷、修養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差異,對這些差異怎樣去協調?無論工作、學習還是生活,彼此相處中總會出現一些矛盾,對這些矛盾如何處理?聰明的領導者決不會去採取擴大差異、激化矛盾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們總是待人以寬容。
氣度、度量作為一種對領導實踐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不是抽象、模糊的,而是有著具體內容。首先應該是要聽得進不同聲音,善於採納各種有益的意見與建議。這是關於領導特質的一個永恆話題,古老而又新鮮。說它古老,是指歷史上很早以來就有人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