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輕重主次,那麼,不但大事做不好,小事做起來也不會順利。
不過話說回來,小事並非無足輕重,它是整體中的一部分,不是領導可以甩手不管的事情。大和小是相比較而言的一對矛盾,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大,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小,大還是小要看問題是處在哪個層面上。
因此,對於領導來說,就是抓或者放的問題。通俗地說,決斷是領導者為了解某種問題下定決心,做出決定。既然是為了解決問題,這種決心、決定就不應是心血來潮或隨心所欲,必須要對實際情況有所認識和了解,必須使自己的方法措施合乎客觀。那就先要有謀,在謀的基礎上進行。謀得正確,斷才能正確,有成效。
如果把領導比作一隻鳥,那麼謀與斷就是他的兩翼。倘若他知道飛行的目的地,但是沒有了翅膀,就永遠到達不了。拿破崙說:“要在一個人身上發現偉大將領所具有的各種品質,那是很難得的。最為理想的是,一個人的機智和才能能與性格或勇氣相互均衡。果能如此,也就與眾不同了。若勇氣過人而才智不足,則易於魯莽從事而缺乏深謀遠慮;反之,若才智雖優而勇氣不夠,那他又會不敢於毅然實行計劃。”
多謀與善斷是一個整體,足智多謀以後才能決斷,這是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謀與斷,是對領導者工作能力的一個全面要求,兩者不可分離。
如果說它們是一張有毛之皮,那麼謀就是毛,斷就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果說謀是解決問題的武器,斷就是使這一武器鋒利的鋼;沒有武器,鋼的作用顯示不出來,沒有鋼,武器就不鋒利。
第一節 領導者的決策重在拍板(2)
如果說唐三藏西天取經是謀,孫悟空降魔伏妖就是斷,那麼沒有孫悟空,這位高僧不過是小妖嘴裡的唐僧肉;沒有唐三藏,悟空也不過是大鬧天宮的美猴王。
斷因謀以成事,謀因斷而揚名。唐僧得經,行者成聖。斷無謀不立,謀無斷不行。有斷之謀,是有效之謀;無斷之謀,是無用之謀。謀是設計,斷是架橋。謀是善事,斷是利器。謀與斷的統一,是籌劃與決心的統一。
上面提到拍板者的視野要高瞻遠矚,大局在胸。此外,拍板者在具體作為上既要有民主作風,又要有決斷魄力。拍板不是個人專斷,既然要做到最佳化方案,正確地決策,統籌全域性,那就一定要發揚民主作風,積極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開展各種討論,尤其要聽取少數人的意見,發現有價值有見地的意見。這裡說到廣泛納言是在決策之前,而在決策之後就必須齊心協力,不允許人心渙散、行動不一。即使思想上想不通,也要在組織上服從,這是一個原則,也是一條紀律。
另一個方面,決策者在貫徹民主的情況下,要有決斷的魄力。這是領導者最可貴的品質。如果沒有決斷的勇氣、膽識,優柔寡斷,就會貽誤時機,就會錯過機遇,並且帶來一些新的風險,使得本來的最優方案失去原有的價值。一切決策都是要變革現實,這樣就必然涉及很多問題和很多人的利益。而往往重大的決策總會遇到很多的反對、不理解,這樣就更需要決策者的決斷魄力,不怕得罪人,不受外界的干擾。
在此過程中,尤其是在做出風險型決策拍板和競爭型決策拍板時,領導者不僅要有膽識、魄力,還應警惕自己,防止感情用事,單憑意氣和權力“拍板”,甚至以個人的愛好、情緒去決斷。領導者一旦發覺自己的拍板有問題,就應該打消私心雜念,立即糾正錯誤。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要遵照實際,尊重客觀,切不可主觀蠻幹、一意孤行,要善於聽多方的意見,正所謂眾志成城、群策群力。
群體決策的突出特點就是在領導者的個人決策陷入絕境之後敗中求勝的出路,可以把決策者從無計可施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在這些群眾意見中,有一種就是唱反調的意見,作為領導者,對反面意見,尤其要予以重視,要看到其積極意義。反面意見是針對正面意見而言的,它是從另一方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的。但是反面意見不等於錯誤意見。反而反面意見能使對問題的認識更趨於全面,能起到鑑別和比較的作用;而且反面意見能使人冷靜,激發新思維。
人們在一帆風順的情況下,思考問題往往順著自己的思路,千方百計地完善自己的意見。這時,如果沒有反面意見的衝擊,大腦中順著自己思路而形成的興奮熱點,就不易降溫。而一旦受到衝擊,就像被潑了一瓢冷水,你是惱羞成怒還是冷靜下來思考原因呢?選擇當然是後者,這瓢冷水是不是有道理呢?它是不是看見了你沒有看見的盲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