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同樣不給面子,回應道:天無二日,王不見王,兩個天子不宜見面!這當然都是鬼話,當初原乾兒子石敬瑭可不就是正牌天子,在渡河南下之前,兩人可不天天見面,在渡河南下之時,兩人可不淚眼執手,難分難捨。不見幹孫子的真正原因正是石重貴不再是天子,不會再給遼帝國和耶律家族帶來實質利益,大遼皇帝自然用不著去見一個階下囚。石重貴始終見不著耶律德光,但幹爺爺也沒把他忘記,還封他為“負義侯”,這個封號除了羞辱,不會再有別的什麼意義。除了不願見面,耶律德光還不願與石重貴同處一地,他派軍隊將石重貴連同皇后、皇子等皇族成員100多人押送到契丹去。石重貴當然不願到北方苦寒之地,但這事由不得他作主,在北上的途中,石重貴經過當初杜重威所轄的晉軍大寨原址時,觸景生情,不由得悲從中來,痛哭大罵道:杜賊太超過,石家何曾負你,最後竟被你出賣!只不過杜賊固然可恨,你作為帝國最高統帥難道就沒一點責任。
石重貴到了遼國後,契丹人給了他一塊土地讓他安家落戶。這塊地的面積還不小,這並不是優待他,遼帝國地廣人稀,無人區到處都是,契丹人不善耕種,當時又不興圈地開發房地產,土地閒著也閒著,不如讓給石重貴團隊負責耕種,讓他自給自足,省去了供養他的成本,有了多餘的產出還能徵收上來充實國庫,可謂一舉兩得。就這樣,負義侯石重貴在遼國當上了農場主,由於來自中原農業區,石重貴一家子種地種得還很成功,糧食、蔬菜收穫不少,契丹人不想花錢養人的目的達到了,不但如此,還有不少當地百姓趁機前往石重貴的開心農場偷菜改善伙食。雖然生活上沒有問題,石重貴的日子依然過得膽戰心驚,主要是契丹貴族三天兩頭來家裡要人,他的小女兒和自己的一個寵妃都被契丹人搶去了。當然,與後來在金國五國城受盡折磨的宋王朝徽欽二帝相比,石重貴的異國生活還不算太壞,據史載,直到6、7年後的後周時期,還有訊息說石重貴和家人們都還活著,再後來,就沒有他們的訊息了。 。 想看書來
第二十七章 風雲人物的結局(六)
當初,在第二次晉遼之戰時,由於後晉將士的英勇奮戰,耶律德光大敗而歸,當時遼國內也發生了瘟疫災害,人畜都死了不少,契丹族人的厭戰情緒開始顯現。為此,述律太后勸說耶律德光與後晉罷兵講和,如前所述,述律太后善用機智問答,曾將趙德鈞問得逼到牆角,此次勸說兒子,同樣採用問答形式。述律太后問兒子道:“如果由漢人做契丹的皇帝,可以嗎?耶律德光道:不可以。述律太后又問道:那你作為契丹人為何又非要當中原的皇帝呢?耶律德光答道:石重貴忘恩負義不可原諒。述律太后又勸他道:你不屬於那,就算是佔得了中原也不能久留,萬一有意外發生,將悔之晚矣!述律太后雖屬女流,卻極具戰略眼光,頗有先見之明,但耶律德光當時不願輕易喪失進取中原的機會,沒有聽從母親的勸告。果然在第三晉遼之戰中,耶律德光抓住時機,利用杜重威的怯懦和自私,成功滅掉了後晉。
耶律德光君臨原後晉都城大梁,原後晉的大臣、官員集體上表請求他就任中原皇帝,對這些人而言,搞這一套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耶律德光也不推辭,公元947年正月,他穿上漢族皇帝的裝束,在皇宮大殿欣欣然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在這些人當中,漢人穿漢服,契丹人則穿他們的民族服裝。至此,耶律德光正式成為遼國和後晉聯合王國的皇帝,他釋出詔令將新政權的國號正式改為“大遼”,年號也改成極具象徵意義的“大同”,耶律德光就是歷史上的遼太宗。
然而,正如述律太后當初所料,大遼帝國統治中原地區的日子並不長久,具體原因如下:一是縱軍劫掠。儘管耶律德光本人懂得在中原稱帝要換上漢家的行頭,但他的手下卻並非人人都能明白這其中的深刻含義,草原民族的生活習性或思想觀念並未因為來到了中原大地就發生了轉變,他們還是依照過去的老習慣辦事。例如,契丹軍隊行軍作戰甚少後勤觀念,搞得都是閃電突襲,就地補給,所以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後,由於沒有後勤供應,糧草只能就地解決,當地老百姓自然不會將自家的糧草主動奉上,所以,遼軍每駐紮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當然,遼軍官兵也不會光搶糧草,金帛財物也要,花姑娘也要。這種惡行使得遼軍成為人見人恨的侵略者,遭到中原漢人的強烈反抗。
二是用人失當。遼帝國空降了許多契丹人在中原地區擔任官職,這些從多是在草原生活了半輩子,突然被派到中原來,又不是讓他們傳授飼養牛羊的畜牧知識,對治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