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掘得臘鵝等物。蕭衍非常生氣,立馬大肆追查,公開宣稱要大挖幕後黑手,一時之間宮中雞犬不寧,侍中徐勉不斷勸解,蕭衍才稍稍平息怒火,最終只殺了多嘴的道士,表面上不再追究。但蕭統是個極仁孝的厚道人,不具備蕭宏、蕭正德父子的厚臉皮,也沒有蕭綜、蕭綸兄弟的冷血心腸,總覺得很對不起父親,內心非常慚愧和惶恐,又無法辯白,心氣鬱結在心,對他的身心健康造了極大的損害。而蕭衍對太子的不滿並未消失,在日常有意無意地疏遠了蕭統,父親的態度變化進一步打擊了蕭統,他在31歲那年去世。關於蕭統的死因,史書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記載因落水受傷,耽誤了治療,傷重不治;有的說是因長期身體虛弱,累積患病而亡,總而言之,蕭統是在極度鬱悶中走向人生的終點。蕭統死後諡為昭明,史稱昭明太子,建康官員和百姓聽說蕭統身去,非常驚愕悲痛,許多群眾自發奔向宮門送別太子,道路之上,一片悲聲。太子故去,按當時的宗法應封太子長子為皇太孫,但蕭衍對當年的臘鵝事件依舊懷恨在心,轉而改封庶出的三子蕭綱為皇太子。在蕭衍的直系親屬中,蕭宏、蕭正德、蕭綜、蕭綸以及蕭玉瑤等人貪生怕死,投敵叛國,貪贓枉法、濫殺無辜、*弒父,十惡不赦的罪行都犯得麻了,但蕭衍卻都能寬容原諒,這些人依舊生活樂無邊,反而對受人誤導,本性忠純的太子,不依不饒,狠追猛打,至死都懷恨在心,厚此薄彼到這樣的地步,蕭統還真是冤啊。
第十三章 遲暮的王朝
蕭衍享國日久,春秋漸高,開國時的雄心壯志已在青燈古佛中消磨殆盡,初始時的維新氣象也因為用人不當、縱容親貴等原因而無法維持,在蕭衍統治後期,梁王朝已成為一個弊政從生的遲暮帝國,之所以還能延續下去只是因為北方強敵家裡也不太平。原本強大的北魏帝國在歷經爾朱榮和葛榮的“雙榮”亂後元氣大傷,梟雄高歡在戰亂中崛起,埋葬了北魏帝國,北魏帝國因此分裂為東魏帝國(由高歡實際掌權)和西魏帝國(由權臣宇文泰實際掌權)兩大對立政權,雙方你死我活成水火勢,暫時都沒有能力吞併梁王朝。其中東魏帝國實力較強,為了一舉擊敗西魏帝國,東魏帝國決定與梁王朝交好,雙方互遣來使,簽訂魏梁互不侵犯條約,兩國和平共處,相安無事。這原本只是東魏的緩兵之計,只要一統北方,必然騰出手來滅梁,但年事已高的蕭衍卻認為可就此安享太平,渾然不覺日漸逼近的危險,只是東魏帝國與西魏帝國的戰事並不順利,高歡的手一直騰不出來,與梁王朝也只能一直和平下去。較長時段的無戰事讓蕭衍更覺高忱無憂,他始終認為治下的梁王朝是有史以來僅有的佛國樂土,百姓安居樂業,官員克已奉公,皇族團結一心,總而言之沒什麼問題。
蕭衍身邊的親信、大臣倒並非沒有明白人,但這位菩薩皇帝偏偏聽不得逆言,一給他提意見,慈悲菩薩立馬變身為怒目金剛,提意見者均無好果子吃。有一次,散騎常待賀琛對王朝的現狀和前途深感憂慮,就向蕭衍上了一道疏,力陳四事:其一,王國內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府對治內百姓橫徵暴斂,肆意壓榨,百姓無法生存,唯有逃亡,戶口大量減少,無法恢復生產,皇上雖然每年都下詔要百姓恢復基業,又屢次減免賦稅差役,但地方政府亂收費、亂攤派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百姓仍然不願回到故土從事生產。其二,郡長、縣長等地方主政官員之間盛行奢侈靡爛之風,大吃大喝,畜養歌妓,比拼財富,攀附權貴。官員們要維持這等高水準生活,就只能靠貪贓枉法,對這種風氣,朝廷一定要嚴加限制,要提倡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狠剎這股歪風邪氣。其三,現在朝廷中有一批小人不識大體,不存寬厚,靠挑剔他人過失,甚或陷害他人來作為升官的捷徑,這些人的存在只會助長弊端,鼓勵邪惡,朝廷對這類人要加以懲戒,以懲罰來摒除他們內心的奸詐。其四,現在天下雖然安寧,但朝廷大興土木,大建樓堂館所、和尚廟、尼姑庵,地方和軍隊也效仿中央大建駐京城辦事處、賓館飯店、軍事基地等,百姓工程勞役太重,整年都得不到休息,國家財政也消耗很多,因此國家應當採取有力措施停建、裁減一些不必要的工程,使人民獲得休養,財富得到聚集。
賀琛的條陳內容正是梁王朝弊政的縮影,這道上疏顯然擊中了蕭衍的要害,讓他氣得要發瘋,蕭衍立即下發了斥責賀琛的詔令,蕭衍指出,他主持國政四十餘年來,始終言路暢通,賀琛所陳述的言論不是什麼新鮮貨,他早已從他人的上疏中知曉,現在賀琛老調重彈的目的就是要借打擊天子的聲譽來出名,其心可誅。蕭衍強調,賀琛既然指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