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存在那麼多的弊端,那就請他詳細說明哪一個郡長橫暴,哪一個縣長貪汙,朝中哪一批官員是小人,哪一處樓堂館所是不必要的,只要指名道姓講出來,朝廷自會一一處理。蕭衍表示,官員們平常吃好一點,穿好一點,玩好一點你賀琛就要禁止,要知道現在大家都是深宅大院,庭院深深,他們在家中擺豪華宴席,政府怎能知道,如果一家家去搜查,恐怕會引起騷動吧。蕭衍指明,他本人早就做到厲行節約,只吃素食,不喜飲酒,不愛聽靡靡之音,宮中的建設都是自己出錢僱人來修建,沒用國家的財政。他每天三更就起床辦公,廢寢忘食,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腰圍從過去穿40號褲子減到如今只穿30號,他這是為了誰啊,還不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蕭衍最後指示,請賀琛指明富國強兵的方法以及用什麼具體辦法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如果賀琛不對照上疏樁樁件件明白列出、寫明,那就是欺騙蒙弊朝廷,是要削弱梁王朝的領導核心。這一道詔令批頭蓋腦向賀琛砸來,賀琛還有何話可說,蕭衍明知賀琛所言俱是實情,卻故意轉移焦點,把整個王朝的弊端引向自身,再抬出自身無懈可擊的高大全形象來堵住賀琛的批評,至於要賀琛指名道姓揭露弊案云云,明擺著是要將其放在爐火上烤,讓他與全體官員為敵。此事最後以賀琛承認錯誤,請求寬恕了結。經此一事,再無第二人向蕭衍上疏陳弊,只剩下滿紙滿耳的歌功頌德,蕭衍和他的王朝沉迷在虛幻的繁榮中不能自撥,全然不知掘墓人已消然逼近。
第十四章 亂世奸雄登場
這個人就是侯景,他是北魏懷朔鎮人,民族成分為鮮卑化的羯人,屬“五胡”之一,據說他出生的年份時刻正好與前齊王朝東昏侯蕭寶卷被殺的時刻一致,於是後人就有侯景是蕭寶卷轉世的說法,說是因為蕭衍陽壽夠長,蕭寶卷等不及在地下報仇,就由侯景作為蕭寶卷的轉世化身來向老而不死的蕭衍索命。實際上自打蕭衍崇佛以來,圍繞著蕭衍的涉及因果報應的傳說就層出不窮,當然,都是些毫無依據、牽強附會的說法。這侯景是個先天不全的人,其左足生有大肉瘤導致他行走不穩,但侯景不但身殘志堅,還十分聰明,從小就懂得揚長避短、因勢利導,腳不行就練手勁,走不穩就學騎馬,因而練就了臂力驚人,弓馬嫻熟的好本領。侯景這樣的人才在亂世是不可能不脫穎而出的,在北魏帝國*邊鎮民族起義的大亂中,慣會審時度勢的侯景及時抓住時機,成為北魏當權派爾朱榮的心腹大將,侯景在爾朱榮手下屢建奇功,起義軍頭領葛榮也為其所擒,他因軍功官是越封越大,兵是越帶越多,地盤也越打越大。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侯景與爾朱榮手下的另一心腹將領高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羽翼漸豐的高歡脫離了爾朱榮另立門戶,並在戰亂火併中滅掉了爾朱氏一族,獨攬北魏大權。當時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做高歡的傀儡,又無力抵抗高歡,只得逃奔關中,投奔了另一個重臣宇文泰。高次遂立清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同年,關中的宇文泰毒死元修,擁立另一宗室元寶炬為帝,北魏始分為東西兩魏。東魏立國,高歡自然成了東魏帝國第一有權勢的人,進位大丞相,封為渤海王。在高歡的上位過程中,手握重兵的侯景冷眼旁觀、超然物外,並沒有反對高歡的奪權行動,反而表示要臣服高歡。志向高遠的高歡懷有一統北方的雄心,當然歡迎實力老友的加盟,於是就繼續加封侯景官職,什麼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河南道大行臺等等,侯景由此成為東魏帝國除高歡外的第二實權人物,將兵十餘萬,所轄河南之地佔東魏帝國領土將近一半。
侯景志向大,眼光高,沒什麼人能放在眼裡,平常就只服高歡一人,他曾對高歡提出,只要給他三萬人,他就能縱橫南方,強渡長江,直搗建康把蕭衍那老和尚抓來,叫他當太平寺的主持。看來侯大將軍與蕭衍確實有緣,對他的喜好是摸得一清二楚,對他的安排也十分到位。但對於高歡的世子高澄,侯景就很瞧不上,曾多次放出話來:高王在世,我無二心,高王離世,我可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這種言論傳到高澄耳中,他深感憂慮。一代梟雄高歡終於病倒了,高澄想趁早除掉侯景以絕後患,就冒高歡的名義寫信給侯景,命他到首都議事,想騙他離開軍隊,再下手除去。但高澄顯然低估了侯景的智商,狡詐的侯景早就與高歡有約定,說他握有重兵,駐守遠地,為了防人陷害,請高歡寫信給他時,在信中某個地方作一個記號,以此表示這才是高歡真正的親筆信,是真實意思的表示。高澄的假信自然沒記號,讓侯景立馬識破,就堅決不肯動身,並立即著手開展謀反的準備。在這件事上高澄顯然太過性急,只要他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