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就佔了過敏食物的70%),但為什麼如此“健康”的食物,竟然是許多人之慢性病的重要根源?說起來,這只不過是印證“一個人的食物是另一個人的毒藥”這個道理吧!當然,也顯示了“複雜理論”與“不確定原則”的一面。
事實上,人的一生中攝取數以十噸計的食物,顯然食物就是挑戰免疫系統的最大的過敏原來源。因此,食物的攝取得當與否就變得非常重要,若食物變成過敏原,非但不能提供營養,反而變成身體的負擔,得不償失。至於食物為什麼會成為過敏原,除了與腸道功能及免疫狀況有關外,解毒能力(下一節)與進食烹調方式也有影響,其他像個人遺傳體質、情緒控制及運動狀況也扮演一定角色。通常,當免疫系統遭到“食物抗原”刺激後,體內白血球、抗體、炎性物質等就不約而同齊聚一堂,不過可不是“共襄盛舉”,而是來一個“警匪槍戰”,後果當然是戰況激烈,細胞遭殃。
人體中有五大類免疫球蛋白抗體(Ig),其中IgE就是通常發生立即型食物過敏的代表抗體,而產生延遲型(隱藏性)反應的則是IgG。當食用了過敏的食物後,該食物會被免疫細胞視作“恐怖分子”予以攻擊。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或防衛過當,善良老百姓(正常器官組織)當然連帶受害,這種傷害無一倖免,許多慢性、週期性的毛病與之密切相關。
近年來研究發現,延遲性食物過敏與兒童的面板溼疹、氣喘、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慢性中耳炎及鼻炎、異常尿床、身體過度瘦小、缺鐵性貧血等都有關係。此外,成人的慢性腸胃炎、大腸激躁症、腸胃功能失調、胃潰瘍、反覆性口瘡(潰瘍)、慢性關節炎或關節肌肉疼痛、反覆性皮疹、蕁麻疹、面板炎、慢性疲勞、不明原因水腫、暈眩、咽喉異物感、貧血、容易呼吸道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精神官能症如焦慮、憂鬱症等,都與之關係密切。由此可見,這許許多多的慢性毛病,若未能適時考慮食物過敏的因素,治療必事倍功半,要重獲健康也備增困難。
因此,瞭解個人的過敏食物,可提供更為正確的飲食方向,避免過敏原不斷刺激增加免疫系統的負荷。這樣,除可降低發生與過敏有關的疾病外,長期而言,更可避免及預防一些“癌症”的形成。事實上,病態年代的另一特色,就是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節節上升,除了因為環境不斷惡化、化學毒素充斥、食物本質改變、生活壓力升高外,母奶餵食不足與剖腹產過度利用亦是重要因素。最近更有研究報告指出,某些食物過敏者,在誤食過敏食物之後從事劇烈運動,可誘發休克而猝死,顯示出要吃對食物實在太重要了。不過由於食物過敏所牽涉的相關因子頗多,所以還需配合個別分析,才能讓我們在享受美食之餘,更能“吃出健康”。
7。 毒性世界——沒有無毒之家,唯有加強解毒能力(1)
“病態年代”除了是“炎性世界”,也是個“毒性世界”,事實上,現今地球已無任何地方倖免於毒素之外,可說人人中獎,永不落空,只不過有些人接觸較多,例如在職業、地緣上處於高度汙染的環境,以及錯誤飲食、抽菸等。
雖然目前已有堆積如山的研究,顯示高達90%的癌症和退化性疾病是環境毒素、飲食方式與基因互動之作用,但大部分人仍然把這些疾病歸咎於遺傳及運氣。常聽到一些人不耐煩地說:“某某人抽菸、喝酒一輩子,好得很,為什麼刻薄自己,諸多限制?”確實偶爾有些人的解毒能力與眾不同,得天獨厚,可過些不良生活而安然無恙。但更大部分的人,可沒有如此幸運,他們的體質(基因特性)需要健全生活方式、良好飲食、充足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脂肪酸、植物化學素等)才能發揮及保持其解毒機制,免於百毒纏身。但環顧當代生活方式與飲食狀況,又有幾人能符合要求?這也是為什麼癌症如此猖獗,人人聞之色變的原因!
因此,懂得降低毒素負荷與強化解毒能力,實在是現代人必須選修的生活課程。至於人體為什麼需要解毒?當然是因為毒素干擾了所有細胞功能,造成各種病變,從單純疲累到嚴重癌症皆與毒素作用有關。
嚴格來說,坊間常談到的“排毒”,醫學上並無類似狀況,實際情形是身體對有害物質須先進行“解毒”,再予以“排洩”。排洩是把體內不要的東西排出體外,包括從尿液、糞便、汗水、呼吸、面板等,絕大部分被排出的廢物都是在“水溶性”狀態下進行。由於毒素大多是“脂溶性”,所以先要轉化成“水溶性”,而這個工作主要就是由肝臟負責。事實上,“解毒”可看成是“排洩”的前置作業。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