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 出自《荀子·君道》。意為:公正的道路暢通了,徇私舞弊的門就會被堵塞;為公的原則明確了,貪婪的私慾就會停止。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國學精粹(2)
【時移而法不易者亂】 出自《韓非子·心度》。意為:時代已經變化了,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那麼,國家就會出現混亂。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出自《韓非子·心度》。意為:法度能夠跟著時代一起變化,就會使國家安定;治理的方法能夠與社會實際相適應,就會有成績。
【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 出自《韓非子·顯學》。意為:國家強大,別人就來朝見,國家弱小,就要去朝見別人。因此,英明的國君會致力於壯大自己的實力。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出自《韓非子·五蠹》。意為: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也不效法那些陳規,要研究現在的事情,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出自《韓非子·有度》。意為: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要放過;獎賞有功勞的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遺漏。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意為:如果賞罰不守信用,那麼禁令就難以推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出自《道德經》。意為:天道之網恢宏廣大,看起來疏鬆卻不會疏漏。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出自《論語·季氏》。意為:國家統治有道,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
【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出自《呂氏春秋·適威》。意為:法令過於嚴厲,人們反而不聽從;禁令過於繁多,反而不能執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出自《呂氏春秋·貴公》。意為: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 出自秦商鞅《商君書·去強》。意為:政務能在當日處理完的,可以稱王天下;能在當晚處理完的,能使國家強大;要等到第二天才處理完的國家就會削弱。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出自秦商鞅《商君書·更法》。意為: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輕易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輕易改變器具。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出自秦商鞅《商君書·更法》。意為: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過去。
【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也】 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意為:國家能夠安存不在於疆土遼闊,而在於其合乎道義,國家滅亡也不在於地域狹小,而在於不合乎道義。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 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意為: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
【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 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為:如果一個人的計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為他的地位低下而恥於採納;如果一個人的話正確可行,就不要責怪他巧言善辯。
【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 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為:單靠刑罰不能夠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單靠殺戮也不能夠禁止壞人壞事。
【亡國之法有可隨者,治國之俗有可非者】 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為:亡亂國家的政治也有可以效仿的地方;安定國家的習俗也有可以批評的地方。
【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 出自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立事書》。意為:教育、培養、選拔、任用,只要其中一個關節出了問題,就足以敗壞天下所有的人才。
【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出自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意為: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對穩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現出來,而在反覆多變隨意調遣中消磨掉。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 出自北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例》。意為: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沒有一定的物資財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財富,沒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人唯求舊,器非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