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新】 出自《尚書·盤庚上》。意為:用人要選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選用器具那樣只要新的,不要舊的。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出自《尚書·洪範》。意為:不結黨營私,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
第一章 國學精粹(3)
【言多變則不信,令頻改則難從】 出自北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意為:言語反覆多變,就不能取信於人;政令朝出夕改,人們就無所適從。
【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眾能而責諸人】 出自南宋楊萬里《庸言》。意為:君子不像一件器物一樣,不能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就滿足;而用人的時候,就要像使用器物一樣,不能苛求其各方面都有才能。
【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意為:一個國家,無論多小,都不能輕視;如果沒有準備,即便國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意為: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百姓安樂;百姓快樂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上之所為,民之歸也】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意為:上層人物的所作所為,民眾也會紛紛效仿。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 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意為:用不道義的手段變得強大,其滅亡一定很快。
【勤民以自封者,死無日矣】 出自《國語·楚語下》。意為:勞困人民以滿足自己的,末日就快到來了。
【以書為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出自《戰國�策·趙�策》。意為:只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御車馬的,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
【明主者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 出自《戰國策·燕策》。意為:英明的君主總是願意聽取別人對自己的過錯的批評,而不想聽別人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誇讚。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出自《史記·楚元忘世家》。意為:國家的安危在於所釋出的法令,國家的存亡在於所任用的人才。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出自《史記·陸賈列傳》。意為:騎馬打下來的天下,怎麼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
【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出自《漢書·路溫舒傳》。意為:烏鴉鷂鷹的蛋不被毀壞,然後才有鳳凰聚集而來;君主對犯有誹謗罪的人不誅殺,然後才有忠良之言進諫。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出自《漢書·陸賈傳》。意為:國家太平時,應注意發揮宰相的作用,讓國家繁榮昌盛;國家危亂的時候,應注意發揮大將的作用,使國家免於危難。
【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 出自《後漢書·徐稺傳》。意為:大樹將要倒下,不是一根繩子就能拉住的。用來比喻國家衰敗,大勢將去,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挽救的。
【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 出自《後漢書·申屠剛列傳》。意為:民心所歸向的,正是天要幫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拋棄的。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鑿石索玉,剖蚌求珠】 出自《三國志·蜀書·秦宓傳》。意為:鑿開岩石尋找寶玉,剖開蚌身索求珍珠。意謂深入探求人才。
【人慾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 出自《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元年》。意為:人們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須用明鏡來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聽取忠臣的進諫。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出自《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元年》。意為:選擇官員的要點不在多,而在於能真正得到賢能。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出自《資治通鑑》。意為:家境貧困,就會想要一個賢德的妻子;國家出現###,就會渴求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出自唐代岑參《寄左省杜拾遺》。意為:朝廷聖明,並沒有什麼過失,自己也覺得進諫的奏章越來越少了。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出自唐代劉禹錫《金陵懷古》。意為:國家興衰取決於人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勢的險要。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出自唐代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