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常凱申的命令強行裁軍,那些剛剛倒戈的北方將領,估計又要扯旗造反,打仗不知打到什麼年月。
當然,張學良也趁機大大收買了人心,他這麼一搞,不管是西北軍還是晉綏軍將領,都會欠下張學良的人情。事實也是如此,今後北方無論哪個派系的將領都對張學良心悅誠服。
就拿摸金校尉孫殿英來說,後來中央想調派孫殿英去多倫,誰來下命令他都不聽,結果張學良打一聲招呼就搞定。
前些天,閻錫山、馮玉祥和汪兆銘在鄭州開了會,商議聯合發表停戰通電,接著各自離開鄭州返回老窩。常凱申率軍佔領鄭州後,就沒有再繼續全力追擊,而是揮舞著銀子大肆收買敵將,把北方交給張學良處理,同時調集大軍去湖南打桂軍。
西北軍的許多將領,既恨閻錫山,又恨常凱申,這就白白便宜了張學良。張學良根本沒掏銀子,便順利收編多支部隊,軍力迅速壯大起來。
閻錫山、馮玉祥見回天乏術,常凱申又逼著他們下野,兩人只能照辦各自把軍政大權交給心腹,準備下野之後出國遠遊避風頭。
其實馮玉祥還沒有死心,私底下各種小動作,可大局已定,他的諸多謀劃根本翻不起浪花。
這場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消耗經費5億元,死傷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省的內戰,終於進入了尾聲。
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叫囂著裁軍的常凱申,也不是莽著勁想要打仗的馮玉祥,更不是算盤打得比猴精的閻錫山,而是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的張學良。
張學良如今名義上坐擁八省三市地盤,麾下節制數十萬兵馬。換成張作霖這種野心家,估計都開始謀劃著一統天下,把常凱申都拉下馬了。
周赫煊給張學良潑冷水道:“漢卿兄,你把東北軍全部精銳都調派入關,東三省防禦空虛啊,還是儘快調回去警惕日本關東軍吧。”
張學良為難道:“我也想啊,可現在地盤太大,必須分散兵力把守,否則根本沒法控制那些大大小小的軍閥。”
周赫煊默然無語,因為他根本沒法反駁。
山西、陝西、綏遠等西北省份,張學良是肯定無法控制的,只能讓馮玉祥和閻錫山的老部下管理。但華北地區卻不一樣,張學良只要花上兩三年時間治理,就能讓華北跟東北一樣,變成他的穩固地盤。
剿匪、平亂、駐守、警備……太多事情需要東北軍精銳,張學良總不可能為了東北安全,而對新佔地盤坐視不理吧。
畢竟日本關東軍入侵,都還只是周赫煊的猜測,就算張學良相信,他也沒法拿這個來說服手下的人。
周赫煊說:“不論如何,必須抽調至少三萬精銳回東北。”
張學良點頭說:“那也得等善後問題解決之後,現在根本抽不出手。”
388【阿門】
光靠一張嘴皮子,是很難說服敵將倒戈的,有了委任狀和大把銀票同樣不夠。
周赫煊在動身之前,讓常凱申改變原有的增援計劃,調派移防河南的山東大軍,重點進攻豫西和豫南地區。這些地方駐守的都是西北軍雜牌,是最有可能被收買的,在中央軍的連番攻擊之下,很容易就能臨陣倒戈。
當然,這些雜牌軍完全靠不住,今天倒戈中央軍,明天便能倒戈西北軍。
周赫煊的目標並非西北軍雜牌部隊,而是收買利用這些雜牌部隊來造勢,形成一種大勢所趨、中央軍必勝的假象。西北軍各部本就怨聲載道,嫡系如果看到雜牌紛紛倒戈,而且一個個有吃有喝,自己卻忍飢挨餓艱苦打仗,他們心裡會怎麼想?
除了讓中央軍在戰場上配合,周赫煊還向常凱申要了一個人張鍅。
張鍅雖然是河南人,但卻在陝西鬧革命起家,跟西北軍各部將領都關係密切。
而且此人在戰爭爆發前,官至河南省建設廳長。現在讓老蔣升他做河南省主席,並以討逆軍20路總指揮的身份前去勸降,才顯得名正言順,否則周赫煊一介白身,許諾的好處都沒有什麼說服力。
歷史上,西北軍諸將正是由張鍅去勸服倒戈的,只不過時間比現在晚得多。
如今隴海線的大部分路段,還在中央軍控制當中,周赫煊和張鍅輕輕鬆鬆便進入河南地界。這也是中央軍的優勢所在,可以利用鐵路迅速調兵,而晉軍和西北軍的調動速度就要遲緩得多。
“轟隆,轟隆隆!”
火車在鐵軌上飛馳前進,周赫煊皺眉道:“伯英兄,這從江蘇、安徽一進入河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