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說明,製作方法都是從古書和記錄中推導而來的所以沒那麼詳盡。發展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它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謹已此文追憶那段偉大的歷史。
4歷史編輯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厘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採用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裡雜質的處理方法,並創造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唐刀的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讓刀身加寬,並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
文軒武煬佩刀
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並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效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只有刀而無劍的,在當時名為劍的,實際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得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有許多當時的名人,都只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盡家財。
而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就算以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5區別編輯
唐刀和日本刀的區別: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環首刀則多采取直身漸窄的造型。
下面介紹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區分日本刀與唐環首刀:
日本刀的刃區面積一般都佔刀身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區面積一般為四分之一左右,採取斧刃造型。
6風采編輯讓我們從歷史的片斷來分析和追憶唐環首刀的風采:
片斷一
《舊唐書》卷五九丘和子行恭傳略雲:初,從討王世充,會戰於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虛實強弱,乃與數十騎衝之,直出其後,眾皆披靡……既而限以長堤,與諸騎相矢,惟(丘)行恭獨從。尋有勁騎數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馬,行恭乃回騎射之,發無不中,餘賊不敢復前,然後下馬拔箭,以其所乘馬進太宗。行恭於御馬前步執長刀,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
片斷二
《新唐書》列傳六十三: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
安祿山反,肅宗追之,詔至,即引道,與諸將割臂盟曰:“所過郡縣,秋毫不可犯。”至鳳翔,上謁,帝喜曰:“今日卿至,賢於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乃詔與郭子儀、僕固懷恩掎角。常為先鋒,賊值,類崩潰。進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廣平王收長安,嗣業統前軍,陣於香積祠北。賊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王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賊大出,掩追騎,還蹂王師,於是亂不能陣。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撥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進收東都,嗣業戰多。乃與張鎬、魯炅、來瑱、嗣吳王祗、李奐略定諸州。兼衛尉卿,封虢國公,實封戶二百。兼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
片斷三
《舊唐書》卷五六輔公祏傳雲:
公祏簡甲士千人,皆使執長刀,仍令千餘人隨後,令之曰:“有卻者斬。”公祏自領餘眾,復居其後。俄而(李)子通方陣而前,公祏所遣千餘人皆殊死決戰,公祏乃縱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潰,降其眾數千人。輔公祏從杜伏威征戰,伏威軍中多用陌刀,所以這次戰李子通時,先鋒步兵所持的長刀可能就是陌刀。同卷所附闞稜傳雲: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拍刃,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及伏威據有江淮之地,稜數有戰功,署為左將軍。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賊,類多放縱,有相侵奪者,稜必殺之。
由此推測闞稜善用的兩刃長刀可能就是陌刀,因為從其傳看,
闞稜統領的是杜伏威步兵,“拍刃”,《新唐書》卷九二作“拍刀”,杜伏威的步兵皆善使這種長刀,闞稜為其中最優秀者。
片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