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迷緣 作者:想聊

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待一切準備就緒,便率部從安西出發,一路西行,經十五日至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十餘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十餘日疏勒(今新疆喀什),隨後揮軍南下,踏上蔥嶺,開始了異常艱苦的行軍。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塔吉克語,意為世界屋脊)高原,由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匯而成。高原海拔4000—7700米,擁有許多高峰。帕米爾高原分東、中、西三部分,東帕米爾以中山為主,是帕米爾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對高度1100—1800米,山體渾圓,山間谷地寬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軍行軍路線不但要經過東帕米爾,而且還要經過海拔7564米青嶺(慕士塔格山),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當時唐軍士兵皆有私馬相隨,後勤方面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軍選擇從平坦寬闊的山間谷地行軍,這才使行軍的困難降至最低。經過二十餘日的

艱苦行軍,唐軍到達了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然後再次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簏西行,又經二十餘日到達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漢附近)。唐軍繼續前行,再經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今瓦罕河)。至此,唐軍經過百餘日的跋山涉水,於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行軍。

隨後,高仙芝兵分三路,會攻吐蕃的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3000騎兵從北谷向吐蕃連雲堡;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從護密國南下。三路兵馬約定於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

三路兵按時出發,如期抵達。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中吐蕃守軍僅有千人,又在城南15裡處因山為柵,有兵**千人,遙相聲援。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河水暴漲,無法渡河。高仙芝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必須儘快渡過婆勒川,否則吐蕃守軍一但發現唐軍,勢必做好準備,那樣一來將大大增加唐軍攻佔連雲堡的困難。於是他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準備次日清晨渡過。將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會下這樣的命令,“皆以為狂”。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緩,唐軍迅速渡過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溼旗,馬不溼韉,已濟而成列矣”。高仙芝見此情景,興奮不已,對邊令誠說:“向吾半渡賊來,吾屬敗矣,今既濟成列,是天以此賊賜我也”。隨後高仙芝指揮唐軍攻城。吐蕃守軍未料到唐軍能突然至此,大為驚駭,慌亂中只能依山拒戰,滾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李嗣業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自辰時至巳時,大敗吐蕃,斬首5000級,俘虜千餘人,餘皆逃入山谷。唐軍繳獲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

7考證編輯儀刀在向東演化的過程中,'高麗和日本在最初的階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樣,1965年烏茲別克的撒瑪爾罕遺址的壁畫中的高麗使者身配環手大刀,大刀的式樣和昭陵壁畫中“持甲儀衛圖”中侍衛所佩帶的長刀完全一樣。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莊唐長刀”,這些刀都被成為“唐樣大刀”。據考證這些刀劍是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同樣在日本出土的古墳期(公元7-8世紀)的刀劍中,“栃木県芳賀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墳出土金銅裝単鳳環頭大刀”,東京國立博物館儲存的銘文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貴高遷財物多也”的環手龍頭大刀,這些環手刀都符合史書記載的“皆施龍鳳環”。

這些壁畫、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證明了儀刀是朝鮮刀、日本刀的祖先,根據這些實物和壁畫我們來還原一下盛唐時期儀刀的本來面目:

1、刀環:首先儀刀重要的標記就是有環,環中主要是龍鳳作為主要的裝飾,龍鳳和整個環體鎦金,龍鳳環是用對焊或者鉚接的形式和刀體連線,這樣的製作非常巧妙,刀環的製作工藝考究,裝飾精美,是由單獨的工匠進行操作,刀刃的鍛造是專門的鍛造匠人鍛造,這樣兩個工序保證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鍛造的精良的有效結合,這樣的工藝在漢朝的環手刀中也有出現,傳承有序可見一般。

2、手柄:多纏繞金銀絲或裝飾金銀薄片,從西安市出土的一隻唐環手刀和日本東京國立的博物館的出土環手刀來看,手柄的製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