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史冊,人們看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並未啟動任何事關全域性的“近代化”程式。化外之“夷”,遠在萬里,幾筐黃金白銀打發了事;天朝上國。羈縻有道,祖宗之制,變它作甚?
由“不變”而“變”,不是老外們擠壓的,而是洪秀全們鬧騰出來的。太平天國的超級###,原是一個“破壞因素”,但對苟且因循的清王朝來講,卻生髮了“激勵作用”。
在“太平軍”衝擊下,綠營兵、八旗兵紛紛敗績。敗勢下,“湘軍”應運而生。“湘軍”,與它之後出現的“淮軍”,是不同於營、旗軍的另一種國家軍隊。“湘軍”、“淮軍”出,即標誌著清王朝舊的軍隊體制開始解體。國家的“現代化”,從軍隊的“現代化”開始,“舊軍”寂滅,“新軍”誕生;後來人所定性的“洋務運動”,其實是以當時的“軍隊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國家現代化”工程!發起這一運動的,是湘、淮軍首領;推進這一運動的,仍是湘、淮軍首領。從“反面”論析,不可以是說洪秀全們的“造反”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們的“建功立業”創造了絕佳的機遇嗎?必然的邏輯結論當是:內亂,催生了大清王朝的軍隊現代化或國家現代化。這個“現代化”即我們習講的“近代化”。
其一,創“新軍”,是清王朝軍隊現代化的第一步。
“湘軍”、“淮軍”之“新”,不是單指名稱。它的兵制、將制、薪餉、戰器、戰略、戰術等,都與綠營軍、八旗軍明顯不同。如兵制,綠營是終身兵籍,或世代兵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