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右行而達左,上行而趨下,一段“失敗史”,常常會被人左講右講、變成了一出“英雄戲”。讓聽眾、觀眾悲涼的是:英雄的將領與英雄的人民總是不能制勝,因而英雄們的“愛國主義”總是不能有效地“救國”。
這是中國歷史學的悖論?還是中國歷史的悖論?
“愛莫能助”的無奈,讓人反思“愛國”這種“精神”對於“物質”即“國家”的反作用畢竟有限,因而無限度地頌揚“精神”如果不是阿Q式的自欺,大抵是心不由己的誤導。誤導者希望繞過“人民存在”而呵護“權力存在”——不能美滿的是,人民維護了權力,權力卻只維護自己。
在鴉片戰爭的歷史斷面上,中國並不缺乏愛國者:
大聲疾呼禁菸的鴻臚寺卿黃爵滋;
大刀闊斧禁菸的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
竭誠輔助禁菸的兩廣總督鄧廷楨;
血戰定海、第一個為國捐軀的高階將領正二品銜總兵張朝發;
血戰沙角炮臺而英勇獻身的從二品銜副將陳連升及其子陳長鵬(土家族);
血戰虎門炮臺而壯烈犧牲的從一品銜提督關天培、正二品銜總兵福祥(滿族)及從三品銜遊擊麥廷章;
血戰定海而中創陣亡的正二品銜三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
血戰鎮海而落水捐軀的正二品銜總兵謝朝恩;
血戰鎮海而投水殉節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
血戰吳淞而孤守陣歿的從一品銜江南提督陳化成;
血戰鎮江而慷慨殉國的正二品銜副都統海齡(滿族);
等等。
不乏愛國英雄,不乏奮鬥犧牲,但拋頭顱灑熱血之後,愛國的英雄們卻沒有任何利國利民的建樹。百年之後,我們仍不免要為那個時代的愛國英雄們的無效犧牲而長歌當哭。
愛國主義遭逢無奈。
愛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