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戰鬥持續到十六日午後。除犧牲者外,林清黨眾被俘者二十四人。

林清被捉。嘉慶帝親加審訊。帝問:“汝何故為逆謀?”清答:“我輩《經》上有之。我欲使同輩突入禁門,殺害官兵,以應劫數。”

審畢,造反者皆凌遲處死。

從純軍事的角度看,林清輩的突襲是用“有準備”的“無組織”衝鋒,向清皇朝“無準備”的“有組織”系統挑戰。“有組織”勝,“無組織”敗,勝敗異勢,歸根結底還是實力的懸殊。因為即便是倉促之間,十五日黃昏清皇朝在紫禁城聚集的兵力也在四五千人以上!

十多年前,當本書的作者剛接觸那次紫禁城突襲戰的資料時,曾誤將該事件視為大清皇朝衰敗的訊號。其實,那是皮相之論。突襲是下層百姓自外的挑戰,有其統治機器失調性的原因(下詳);但皇朝內部,還沒有解體性或崩潰性趨勢,所以事雖突發,而當政者尚能應之從容。

警訊傳來,在沒有皇命的情勢下,清室的王公大臣基本上還能聞風而動:

——宮內,皇次子綿寧緊張而不慌張,是他自覺擔負起指揮宮內侍衛的抵抗與搜捕。

——宮外,諸王大臣聞變,皆率眾由紫禁城北大門入宮增援,第一時間趕到者計有:莊親王綿課、禮親王昭槤、成哲親王永瑆、儀慎親王永璇、鎮國公奕灝、貝子奕紹、禮部侍郎英和等數十輩。

只要人心不散,隊伍不散,有時區域性性的危機反而激發起全域性性的振作。儀慎親王永璇,是嘉慶帝的哥哥。嘉慶十七年(1812)因刊刻乾隆聖訓誤書廟號,被罷王俸三年。雖然揹著處分,他也毫無芥蒂之念地奮身捕敵。事後,嘉慶帝獎其忠誠,免除一切處分。成哲親王永瑆,也是嘉慶帝的哥哥。聞宮中有變時,他正在飲酒。半醉半醒,飛身上馬趕往神武門。入門,即奮身高呼:“何等草寇敢如此猖獗,看老夫手擊之!”這真是一派英雄氣度。⑧

四、 綿寧嶄露頭角

綿寧,後改旻寧,嘉慶帝次子,即後來的道光皇帝。這一年,他三十一歲。雖然皇長子二歲是便已夭亡,綿寧成為嘉慶帝諸子中的老大哥,但能否被立為“皇太子”,能否順利登上皇位誰也說不清。

嘉慶十八年(1813)秋天的木蘭狩獵,綿寧隨駕扈從。因為奉旨先還京師,所以讓他碰上了教眾闖宮。那天下午,綿寧在養心殿與從弟貝勒綿志(儀慎親王永璇子)說事,忽聞太監奏報有亂民闖宮。這還了得!快取撒袋(箭袋)、腰刀!吩咐一聲,他即急步走向殿外,而遠處正傳來陣陣殺聲。內侍送上武器,綿寧先繫好腰刀,再背上撒袋,而手中早早握住了一把鳥銃。養心門已經緊緊關閉,他順著木梯,聯步而上,想看看外面的動靜。哪知剛登一半,牆上就露出一個攀牆者的腦袋。綿寧手起槍響,那人即應聲倒斃。剛下梯裝好藥,牆頭又爬上一人。綿寧舉槍,那人亦中彈斃命。⑨

第三槍是綿志打的。見院內防衛嚴密,圍攻者在搭上三條命之後撤去。綿寧估計亂民不會太多,遂命內監出門傳令,讓內宮各門(如景運門、隆宗門)關閉,嚴防亂民闖入內廷;接著又派人去神武門迎接健銳營、火器營援軍。事實證明這一部署十分合理。待宮內守軍與宮外援軍可以聯手作戰時,天理教的敢死隊已被分割包圍於狹小的空間。

亂平,嘉慶帝封皇次子綿寧為智親王,封貝勒綿志為郡王銜。“智親王”的“智”,是經歷了變亂考驗的。對他那支連斃二敵的鳥銃,嘉慶帝也特予命名,曰:“威烈”。在給內閣的諭旨中,嘉慶帝讚揚綿寧“忠孝兼備,豈容少靳恩施”。意謂封贈再多也不會吝嗇。⑩

面對嘉獎與封贈,綿寧還算清醒。他在謝恩時言道:“事在倉猝,又無御賊之人,勢不由己,事後愈思愈恐。”其不矜功、不伐善如此,更讓嘉慶帝對這個兒子增加了好感。

綿寧在平亂中經受考驗,嶄露頭角,頗有幾分時勢造英雄的幸運。若與他兒時的另一件小事對照,則又可知綿寧的智勇其來也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乾隆帝行獵威格遜爾,年僅十歲的綿寧隨獵。馬上開弓,一箭中的,野鹿倒地。乾隆帝大喜過望,特賜黃馬褂與花翎。並賦詩志賀,有句雲:“老我策總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早二齡”是與自己相比的,蓋乾隆帝十二歲時木蘭從狩,初射獲熊。詩中又云:“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考其義,甚至連綿寧將來繼承皇位都估計到了。綿寧隨獵的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即連中兩箭後,乾隆帝說,若第三箭也中,則賜黃馬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