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英國人發動的侵華戰爭。
本節標題卻用了“皇帝選擇”,可能有冒大不韙之嫌。
在下無意顛倒“侵略”與“被侵略”的歷史關係。
誰如果對近代的中外關係(自然包括中英關係)做一些粗線條的梳理,誰如果跳出單項的歷史譴責或歷史表彰、而具備了一點汲取歷史教訓的理性,他都會對中國人(自然包括“皇帝”)在“鴉片戰爭”中的“戰爭責任”予以正視。承認了昨天的中國人的“戰爭責任”,會讓今天的中國人更有理性、更有智慧;而這,並不妨礙對“鴉片戰爭”進行諸如侵略、被侵略或正義、非正義的界定。
道光皇帝撞上了“鴉片戰爭”。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這賬,當然要記在道光皇帝名下,於是在後人的成見中,他成了個“光腚惹馬蜂,能惹不能撐”的角兒。
這多少有些誤解或強加。
“序篇”中寫到的那位“綿寧”,即位後改“旻寧”,就是道光皇帝。林清之變,考驗了他的臨事不懼。嘉慶帝誇他“有膽有識,忠孝兼備”,倒是實話。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嘉慶帝秋獮熱河,駐蹕避暑山莊,因偶感暑氣,高燒不止,竟爾大漸。臨終前,迴光返照,召諸大臣御榻前託以後事。帝言:嘉慶四年已遵祖宗家法,密立皇次子綿寧為“皇太子”。朕今不起,國不可一日無君,著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即於行宮即皇帝位。②
綿寧這次亦隨駕秋獮,大悲大哀中受命大任,依然孝思婉約,忠情愴惻,堅持要奉梓宮還京後再即帝位。八月庚戌,綿寧於太和殿即皇帝位,尊嘉慶帝為“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