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部分(3 / 4)

小說:一個人的抗日Ⅱ 作者:竹水冷

今天是“鮮血凝成的友誼”、“同志加兄弟”,明天就惡語相向,乃至大打出手。與西方盟國關係的穩定xìng相比,在社會主義陣營不斷地出現動dàng、分裂和改組。顯然,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中缺乏一種妥協機制。

於是,人們在社會主義同盟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兩國相好,就好到不分你我——大家以兄弟相稱,高尚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jing神掩蓋了一切分歧和矛盾;兩國jiāo惡,就惡到你死我活——以至拋棄國際jiāo往的起碼原則和慣例,甚至不惜兵戎相見。不是不分你我的朋友,就是你死我活的敵人。

如果對此加以深入分析,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國家關係內在結構的兩個弊病:一是國際主義理念與民族主義追求的矛盾,以意識形態的同一xìng替代或掩蓋國家利益的差異xìng;第二則是同盟內部領導與被領導的組織原則與各國享有平等權利的準則之間的矛盾,把黨際關係等同或hún淆於國家關係。

另外,在中蘇關係的變化過程中,除了隱含著上述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普遍xìng矛盾外,還有其特殊xìng,即存在著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以及為此而產生的證明其意識形態正統地位的鬥爭。

當蘇共在二十大公開進行“自我批評”,由此降低了莫斯科的威信,動搖了蘇聯在社會主義同盟中的領導地位時,中國『共產』黨則日益崛起,特別是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和參與處理bo匈事件取得成功後,máozd感到已經具備了挑戰蘇聯的力量。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的重要體現是意識形態的正統地位,因為在『共產』黨的理念中,只有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大旗,也即擁有意識形態正統地位的黨,才具備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資格。

於是,中蘇之間在具體的對內對外政策上的分歧就逐步上升為思想政治路線的鬥爭,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單純的利益之爭可以讓步,可以妥協,因為還有最大的利益和根本的利益,但領導權之爭不在於實力大小、利益多少,而在於思想政治路線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原則上是不可調和的。“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不共戴天,“列寧主義”與“教條主義”又水火不容,所以,中蘇同盟的結局只能是分裂。

中蘇關係處在了一個變化的岔路口,沒有誰比黃曆更清楚這之後的發展,但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對此他只能慨嘆:“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bo瀾”了。

作為一個新興國家,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南洋聯邦已經成為戰後在世界上崛起的最引人注目的國家之一。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上,連續第三年名列日本、西德之上,位列美、英之後,超過了政局不穩,深陷殖民地戰爭的法國。

與日本、西德相比,南洋聯邦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首先,南洋聯邦資源比較豐富,戰後發展較早,近五六年的免費勞動付出(日本戰俘),美國的經濟技術援助(特別是五零年朝戰之後),黃曆及其團體的捭闔、jing誠團結,政局的長期穩定,當然還有正確的發展策略,以及外jiāo上的成就。但南洋聯邦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點,那就是人口少,地域廣,地區發展不均衡,勞動力缺乏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越來越顯現出來。

而日本雖然背上了比歷史上沉重的戰爭債務,但由於其軍事防務全部jiāo由美國負責,可以把全部的金錢都投入到經濟發之中,再加上人口眾多,這是它的有利之處。而不利之處便是資源短缺,原材料幾乎全靠進口,而且作為法西斯主義的罪魁禍首,要想在外jiāo上得到大發展,為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還需要透過黃曆及其主導的亞共體這一關。當然,沒有了朝鮮戰爭的刺ji,日本的經濟發展也被黃曆剝奪了一個極好的機遇。

再說西德,在國土滿目瘡痍、經濟瀕臨崩潰、生活環境困苦的狀況下進行經濟建設。作為戰敗國,因為受美英法牽制,不能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重要角sè,只能盡全力進行經濟建設。戰前德國便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裝置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經濟建設,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力。

藉助於“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以及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德國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