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地傳統舞,卻沒有男女成對、相擁相的交誼舞。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灘上才始有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交誼舞廳,就是華人經營的專業舞廳。1932年,上海開張的百樂門舞廳可謂是其中翹楚。
舞廳業的競爭,除了舞池等基本設施與裝潢之外,最重要的構件是舞女與樂隊。許多客人往往是衝著幾個著名的紅舞女或一支出色威武的樂隊而來的。當時每家舞廳都有三四十個舞女,有的舞廳數量更多。
舞女的工作主要是伴舞,或是“坐檯子”,就是陪舞客聊天。一個舞廳如果有幾個漂亮有名的紅舞女,生意就火爆。同樣的,哪個舞廳如果有了一支響噹噹的伴奏樂隊,也會賓客如雲。所以舞廳老闆往往不惜重金僱傭樂隊,甚至走出國門,到菲律賓等國去招聘。
當時的天津好似北方的“小上海”,跳舞之風也旋即刮到了海河畔,從租界裡外國人俱樂部,到繁華鬧市的舞場,熱鬧不凡。還有人推波助瀾,專門教授舞技。1927年7月間的天津《大公報》上連續廣告稱:天津跳舞家梵天閣女士“綺年玉貌,舞學精深,在津授徒以百計,歷在平安、天升等院及大華飯店獻技,取費一元至三元,而觀者無不爭先恐後……”
也許是為了麻痺中國人的意志,也許是為了顯示日據時期天津的“繁華”景象,日軍鐵蹄踏入天津後,其他各種娛樂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而舞廳業卻一枝獨秀、欣欣向榮,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