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新時代中醫文化隨筆 作者:

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大意是說,飲食進入胃,精氣遊溢上輸於脾臟;脾氣散精微之氣,上歸於肺臟;在肺的肅降和通調水道作用下;將津液下輸於膀胱。水液和精微之氣四處佈散,與五臟之經氣共同執行。

4、形氣。可構成形體的那部分氣,或者指形體與氣機。《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化氣,陰成形。”

5、血氣。可化成血液的那部分氣,或者指血液與氣機。《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大意是說,中焦部位(見下文)出氣如露狀,上注於分肉與分肉之間的凹陷,滲透到孫脈,與津液和調,變化成為紅色,形成血液。

6、三焦之氣。三焦之氣是三焦運化的氣機。三焦為六腑之一,大體相當於軀幹的三部分:上焦相當於胸腔;中焦相當於腹腔;下焦相當於盆腔。《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水》:“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面板,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大意是說,飲食進入口中之後,五味走入相應的臟腑,津液各走其道,隨著氣從三焦而出,以溫養肌肉,充養面板的為津;流而不隨三焦之氣而行的是液。

7、上、中、下氣。上氣即上焦心肺之氣;中氣即中焦脾胃之氣;下氣即下焦肝腎或身體下部之氣。《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病在中氣不足……”

8、宗氣。左胸跳動之大氣。《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大意是說,胃之大絡,名叫虛裡,貫穿橫膈,絡於肺臟,出於左乳下。其跳動似乎表現於衣服的顫動上,是脈的宗氣。”《黃帝內經素問·邪客》:“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9、元氣。又稱原氣,腎間動氣,人類生命的根本。《難經·八難》:“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

10、髒真之氣。即五臟之氣,又稱髒氣。《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髒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11、營(榮)衛之氣。脈中營養血脈的氣是營(榮)氣;脈外具有防禦功能的氣為衛氣(詳見《中醫文化隨筆07·疾病觀》。

2006年11月10日於北京

39·鬼神

中醫文化隨筆39·鬼神

關於對待鬼神的態度,中醫的論述有很多。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大意是說,人應該找到真正的自我,要正認主人公,不要把自己交給鬼神,不要迷信鬼神。拘泥迷信於鬼神的,不可與其談論“至德”大道。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大意是說,我們效法天地之德,隨緣而生妙用,隨緣猶如事物與它的響聲和影子一樣,這就是合於“道”。合於“道”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是將自己交給鬼神。這樣自己才會真正地自由。

《黃帝內經靈樞·賊風》:“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大意是說:黃帝說:現在您所說的,病人自己都是清楚病因的。如果沒有遇到外邪,情緒也沒有受到驚恐等重大波動,突然就有病了,是什麼原因?是不是鬼神在作怪呢?岐伯答:這是以往的邪氣存留在體內一直沒有發作的原因。又由於病人在情志上有所厭惡和羨慕,所以導致血氣內亂,正氣與邪氣相搏。因為病因很隱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看上去好像鬼神一樣。

可見,中醫是否定鬼神之類的的迷信思想的,主張讓真正的“自我”做主,不忘失真正的主人公(自我)。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