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對待苦樂,不但要在征服、避免苦難中贏得歡樂,而且也應當在容忍無法避免的苦難中求得歡樂。
人們先後經過了崇尚能工巧匠、英雄人物、勞動模範、科學技術專家和歌星影星球星的時代,現在進入網路時代,網路技術提供的自我參與和展示的可能性,才使社會真正進入人的個性、價值普遍得到張顯和實現的時代。
經過二次轉化的東西,已經失去原汁原味,失去了原來的貨色,
加進了二傳手的味道。
人們終於不得不面對新的現實、新的考驗、新的挑戰:不僅工作
需要智慧,應對閒暇同樣需要智慧,才能使休閒真正變成“修仙”。
人的心效能動性,使它在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地增添新的資質,不斷獲得新的稟賦。象徵和濃縮人類智慧發展過程和結晶的智商、情商、財商、樂商,就是象徵心性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正是人類自身資質的不斷豐富和增強,推動了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並實現了一次又一次嶄新的飛躍,未來也向人類不斷展示出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前景。
生存理性發展的三種形式,概括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由貧窮走向繁榮富強的發展過程:“窮則思變”、“知足常樂,無求常安”、“致富思源,樂而思進”。
第一六七章 心靈景緻
吳為在遊歷人生的過程中,漸漸感覺到,有一種似有似無的東西,無邊無際,無形無息,空空靈靈,讓人感到有些虛無縹緲;又使人實實在在感受到它的存在,影響到人的思想言行舉止,使人神定氣閒,隨意揮灑,心靈上彷彿受到撫慰,讓人感受到遍體通泰,思緒上獲得舒展的自由。這種感覺大概就是祖師說的程式之魂,它博大雄渾精深,人只要從中採集吸納那麼一點點精氣神,便足可以令我們受用終生。
吳為參加一次培訓,很久沒有這種體驗了。過去,每一次離家遠行,都會產生一些思想性的東西,真是久違了的體驗。有一位朋友說他這幾年的思想不如前。那麼,那幾年做什麼去了,他自我總結道,注射精神疫苗去了,面對和洗刷自己的過失,也拂去了種種顧慮、拘謹、小處。可能是某地的文化氛圍,又曾經有過幾年苦讀的經歷,提升了他的思緒。沒有遠行其他城市的衣食之憂,容易使自己靜下來思考。因為是來聽課學習,有時感到與其木木地坐在那裡成為不協和的景觀,不如離去。幸虧培訓主管對他格外開恩,使他的自由有了合法性,願聽即聽、願走就走,並無顧忌。他懂得思緒自由的可貴,增加了舒展的力度。
遊歷人生,苦苦尋覓的究竟是什麼?是文化之魂。文化之魂又是什麼?它既虛無縹緲、空空靈靈,又神定氣閒,實實在在地存在於你的思想裡、意境中,使你伸展舒展,一通百通,遍體通泰。它能使你披荊斬棘。穿通山脈,翱翔天空,能幫助你看見、照亮自己的人生旅途。
顧忌的解除,體驗不到禁忌的威懾、懲罰的滋味。卻讓人體驗到、回想起人生之旅。確實需要有人寬容照料,自然就少了一份苦澀艱辛。多了一些溫馨,也有一點慶幸的感受,更有了可貴的思緒舒展的自由。
吳為讀法國作家蒙田的作品,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提筆描繪出心靈舒展的景象。
在蒙田的隨筆《論閒逸》中,認為“人確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虛幻,飄忽多端的動物”,“如果沒有一定的注意佔據它,把它約束範圍住,它必定無目標地到處漂流,入於幻想的空泛境遇裡”。“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到處在等於到處不在”,他總覺得“閒逸使心靈飄忽”。
我們不能苛求十六世紀的作家能夠提出健全的心靈活動概念。但卻驚喜地看到,蒙田提出的心靈因閒逸而伴生的飄忽現象,是心靈史上的重大課題,對於當今世人,如何面對生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日益重視休閒生活、提升休閒質量的現實,使人們自覺調整心態、控制心靈走向,也有重要意義。
心靈的動態,是飄忽還是舒展?在蒙田看來,飄忽是心靈出現的“無次序、無目的”的狀態,對於飄忽者的個性體驗來說,是一種輕鬆。這種飄忽伴隨的輕鬆,大概與米蘭?昆德拉在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揭示的,人們在解除了祖國、民族、榮譽、崇高、道義的約束後,出現異乎尋常的輕鬆感,生命的意義也就消解在如此輕鬆的狀態中。這樣,心靈的走向也就完全由**指導和控制。
人是不能完全輕鬆化處理的。應該承受的沉重必須承受。輕鬆不能靠解除、放棄責任、道義的方式獲得,否則,人將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