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做些什麼準備,並不是很清楚,使人們比較普遍地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
平凡問道,那麼,您認為當前在入世問題上究竟存在什麼樣的誤區?
吳為解釋道,最大的誤區是視角誤區。如果人們能夠從多角度來透視同一問題,就不會發生誤區。但是,人們對陌生的東西,往往是習慣於走極端,只看到好的一面,一好百好,或者只看到壞的一面,一無是處,容易過分地偏執於某一方面。這同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心態完全形同,容易出現盲目樂觀或者過度悲觀的情緒。
平凡問道,您能否談談具體存在哪些誤區呢?
吳為道,我經過思考,歸納為八個誤區。第一個誤區,許多人依然停留在入世評論者的立場上,很輕鬆地談論著入世話題,並沒有意識到入世會很深刻地影響到自己崗位的變化、收入的多少,沒有把自己擺在入世的直接參與者、競爭者的位置去觀察思考。
第二個誤區,作為消費者只看到商品和服務廉價和優質的好處,沒有看到自己作為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提供者,會感到入世競爭的壓力,體驗到收入減少、失業、生活水平下降這樣一些負面的影響。
第三個誤區,過多地關注入世的好與壞,忽略了我們自身努力的因素。離開我們自身努力這個關鍵因素,去孤立地評價入世的好與壞,是不真實的,自身不努力,那些有利的積極的一面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和發揮,負面的不良的一面也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和轉化。如果經過入世五年、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以後再回過頭來比較,產生不如以前的感覺,收入還停留在現在的水平,說明我們是入世的失敗者。到了那時,國際標準會作為日常的因素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變成實實在在的刺激和壓力了。
第四個誤區。一廂情願地進行競爭策略上的自我設計,對國外商家進入我國市場可能採取的競爭策略缺乏理性的認識和把握。目前社會上仍然流行的分析方法是,對中外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劣勢孤立地進行比較分析,並以此確定競爭策略。沒有看到。在某些領域外商進入我國市場已經透過參股合資等策略,藉助我們中資企業的“體”。一舉把中資企業所具有的本土化優勢轉化為自身優勢,至少是分享共享優勢,一旦分享共享也就不再是優勢了。
恰在吳為談興正濃之際,殷媛走了進來。屋裡的人都注視著她,吳為也自然打住話題,她卻先道,你們忙你們的,我過來想聽聽。說完走到靠牆的床邊坐在床上。吳為給平凡介紹道,這位女士是我們學校的殷校長。平凡笑道,我認識她她卻不認識我。我應該管她叫嫂子呢。哥哥是電視臺新聞部主任,遇到兩會召開時他總採訪你,我要採訪的這個入世專題,也是他極力推薦的你。
殷媛道。我聽他說,你今天要來採訪吳校長,我過來也想聽聽受受教育,採訪感覺怎樣?
平凡笑道,哥哥推薦的還能差了?吳校長我也是久聞大名,今天有緣相見。
殷媛道,我們吳校長邏輯思維特強,我早就說過,前面會有更好的位置在等著他。
吳為笑道,是啊,我聽了你這話以後,一直在等著呢。
這時葉楓給殷媛也倒了杯茶放到她旁邊的茶几上。她道,你們接著進行啊,別因為我來了耽誤正事。
吳為接著講第五個誤區,人才流失的誤區。以為外商大規模進入,採用僱員本土化和高價競爭策略,會造成人才的可怕流失。這樣的擔心固然有合理性,但是人才流失會透過市場平衡機制來矯正,過度流失會造成外資企業僱員收入下降,很自然會發生人才回流,中資企業也會透過提高收入的辦法去招攬人才。
第六個誤區,單向思維的誤區。好像只有外商進入我國市場,我們卻很難邁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民族經濟會萎縮。其實,入世是一個開放的過程,資本流出流入是雙向的,是互動的,經過我們的努力,的企業也可以走出國門,也可以爭取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培育起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第七個誤區,存在著穩定、活化內資不如吸引外資的誤區,在政策上歧視內資,一方面積極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卻造成內資外流,引進的外資甚至抵償不了內資流出,形成發展的新瓶頸。這個問題更加普遍,更應該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視。
第八個誤區,存在著等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的危機感。其實,入世如同一個巨大的啟用器,國民生活的主流會很快因入世的展開而進入到亢奮的高水平競技狀態,只有儘快進入到競技狀態,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取勝。
平凡又問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