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讀的書可以看出人的品位。他喜歡那些抽象的哲理,漸漸又悟上空靈的東西。發展的代價與啟示,這樣的題目讓人一聽就會感到非同凡響。
他在課堂上喜歡用一道題來測試出學生的智力層次。劣幣驅良幣是一個著名的法則,他提出的問題是金幣比銀幣的價值大造成了劣幣驅良幣,讓學生去識別判斷。大多數學生不能判斷正誤,有幾個學生搖頭,只有一個學生能夠準確地說出錯誤的緣由,市場實際價值高於法定比價的貨幣為良幣。
吳為不只是研究那些理論問題,也思考如何做人的問題。他與一位比他年齡大的同事永祥經常談論如何做人的問題。有一次,兩個人一起到外地參加培訓,晚上沒事出去閒逛,吳為對永祥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那是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自己對自己應該要求金要足赤人要完人。完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完人會象偉人、聖賢那樣受人敬仰,可他自己連這個院子都走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