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
昨天終於把律文寫完了,鬆了一口氣。
景王顯然已經等得有些焦急了,一聽說律文寫好了,早朝一結束就跑來問我要初稿看。
我把沉甸甸的一卷竹簡交給景王,他翻了幾篇,看上去很滿意,回頭叫身邊的人收起來,說回宮再仔細看,然後就跟我聊起了我的部落格。很顯然,景王對我那篇稻草狗的議論頗有感觸,並且對什麼是真正的仁義有些迷茫。事實上,景王的迷茫可能是所有君主的迷茫,這也正是他們常常施政沒有頭緒的最大原因。
景王的迷茫讓我想起一個故事。以前齊桓公在的時候,曾有一次問管仲:“我最近看歷史書,發現古代的三王都是弒君的。可是現在我們都把三王奉為聖賢,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管仲聽齊桓公這麼發問,就告訴他:想當年大禹治水,安定了天下,也奠定了夏朝的基礎,於是一代代傳下來。可是後來到了夏桀執政,殘暴無比,商湯起兵推翻了夏朝統治,成立了商朝。說起來,我也是殷人的子孫。殷商一開始也很好,可是後來商紂無道,天下大亂,周武王便領兵伐紂,所以有了周朝。從這些歷史來看,都是善者###不善者。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並不能因為現在執政的是君、是帝王,就一味愚忠,拘守什麼君臣之禮。
齊桓公聽管仲這麼說,又問他,那你說夏桀、商紂為什麼會亡國呢?
管仲就說了,一個君王如果整天只想著去佔有多少土地與金銀財寶,沒有長遠考慮,就肯定要亡國。比如對那些諸侯,君王不能整天只想著讓他們向朝廷納貢,還應該關心他們、瞭解他們,搞清楚他們是不是對朝廷有怨恨反感的情緒,萬一有,就要及時想辦法去解決。對老百姓也一樣,要發自內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