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漢人才是高人一等的天朝嬌民。
“這很重要嗎?”曹佾有些不解。
吳育把黎峒也當是宋人一般,囑咐唐奕要善待。在曹國舅看來,這不算什麼大事兒吧?
“很重要!”唐奕十分認真地回答。
曹佾是將門出身,終究不是儒家正統,不明白這些老儒們的固執,也不明白在唐奕眼裡這代表著什麼。
同情異族,進而慢慢的開始真正認可他們是大宋的一份子,再進而在未來的某一天使他們真正融入到大宋這個大家庭,像漢人守護自己的家園一樣守護大宋。
這樣的意義才是最非凡的!!
在唐奕看來,吳育有這樣的轉變,或者說,朝中那些圍繞在他身邊的有識之士有這樣的轉變,絕對是劃時代的,不亞於一場革新的勝利。
因為,只有他這個後世來的人才知道“大漢民族圈”和“大中華共榮圈”的區別在哪裡,其對漢文化的攻守兩端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你說。。。。。。”
唐奕看著海灘上忙於安頓的近萬嶺曲部眾。
“如果有一天,嶺曲的黎族百姓,乃至整個海南的黎峒,不再以黎峒自居,而是大宋子民。朝遷的相公、官家再不以南獠貶之,而稱其為子。那海南煙瘴之所,還會是談之色變的流放之地嗎?”
“如果當年儂智高也能得到這樣的禮遇,當自己是大宋的一份子,還會有那場驚天叛亂嗎?”
“再往前數,如果我們把党項各部也當是漢人一樣,而非區別對待,李元昊會反叛而出,自立西夏嗎?”
。。。。。。
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曹國舅已經不會思考了。
他回答不了,但是,他明白唐奕要說什麼。
自古以來,好像沒人考慮過這個問題,天朝上邦,下國來朝,漢人從來沒把夷狄當成過自己人。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真能把必異的蠻夷,變成族類?
“現在是不是有點晚了?”
“畢竟西夏已經自立多年,黎峒、儂峒、百越各族,自成一派也早就根深蒂固了。”
“不晚!”唐奕篤定地回答。
“什麼時候都不晚!!”
有一位偉人,千年之後才把各族連成一家。那都不晚,何況是早了一千年的大宋。
。。。。。。
第764章 扒褲子
領土擴充套件並不一定要用刀子,平定四邊也不一定非要征服。
可是,大漢民族的優越性,讓漢人先天的排斥異族。
漢家王朝的正統觀念,也讓生活在中原邊緣地帶的少數民族很難融入到中華文化圈之中。
可實際情況呢?
一直到南宋,漢人實控的領土一直都是那麼三四百萬平方公里。
北不過燕幽;南不出五嶺(明朝以後,嶺外的黎、苗、壯、百越、民才逐步被同化);西則不出甘陝。
就算有些地方一度歸入漢土,也最多是武力進駐,從來沒有真正掌控。
這種思維確實鞏固了漢文化的傳承。
可是,自古以來,從匈奴到諸胡,再到突厥、党項、遼金、蒙古、吐蕃、苗壯,包括現在的黎峒,這些所謂的異族一直威脅著漢民族的生存環境,阻攔著漢文化的擴張之路。
為什麼?為什麼中原那麼先進,那麼美好,卻歷盡千年也不曾改變四邊。為什麼打下來,卻永遠也站不住?
因為,漢人太高傲。
要麼如漢唐,拿刀子說話;要麼如大宋,只會玩嘴炮。其實是打心眼兒裡沒把這些外人當人,更不屑於把這些外人變成自己人,為我所用。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古代的通訊交通水平有限,皇權所能實際掌控的領土面積能到漢人這個地步,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可是,縱使有這個理由,也改變不了漢家正統左右對邊政策的事實。
這一點,唐奕並不認同。
放在後世,不看身份證誰知道哪個是滿族,哪個是黎族,哪個又是蒙古族?
後世太祖之所以是偉人,就是因為他老人家懂得左手大棒,右手甜棗的道理。把大漢民族圈擴充套件成了大中華文化圈,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
才多長時間?幾十年而已,成果又如何?
。。。。。。
唐奕想要漢化黎峒,把這裡變成真正的宋土,那麼就要雙管齊下。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