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認知還是很淺薄的。
就好像觀瀾的儒生出去,為什麼比別的舉子強?為什麼朝廷喜歡錄用觀瀾的儒生?不正是因為觀瀾在他們讀書的階段就開始著重培養儒生們治國的能力了嗎?
況且,大宋冗官,說白了,是披著官皮的“假官”太多,真正有能力,有活兒乾的官員並非氾濫,多數都是領著官銜,在家吃閒飯的。
歸根結底,不是朝廷沒有事情給他們做,而是能力不夠,不敢讓他們做。
這些人裡,包括剛剛中了進士,還不懂為官從政之道的新人。
他們急需一個培訓機構,即能加強忠君愛國教育,又能學習專業技能,何樂而不為?
至於研究政史,還有發展改革委員會。。。。
唐奕則是出於另一方面的考慮。
。。。。。。
他唐奕不是萬能,在這麼龐大、這麼複雜的大環境下,誰也不敢保證他能萬事躬親,面面俱到。
他需要一個集眾人之智慧,各方之意見,天下之群情的機構,來為大宋革新出謀劃策,來統籌大宋這盤大棋。
。。。。。。
唐奕解釋了半天,范仲淹總算是聽懂了,可是範老爺沒說行,也沒說不行。
抬頭看著唐奕,“你知道你這麼幹的本質是什麼嗎?”
“這是在分權,很多人不會同意。”
所謂培訓官員,這是在分三館的職權;政史研究,還是在分三館的權;研究政策,這是分相公們的權。
吃過虧的范仲淹知道,這事兒的阻力一定不小。
“老師說的沒錯!”心道,不愧是我老師,一點就透。
目光如炬,“就是要分權!!”
“在奕看來,大宋不是官太多,而是官太少!不是職太雜,而是職太簡!”
“細化分工,不一定拖慢效率,也可以提高效率。”
做為一個後來人,大宋的官有後世多嗎?大宋那亂七八遭的官職奉有後世繁瑣嗎?肯定是沒有的。
只要涯州賈相爺嘴裡的那個‘順風耳’一問世,解決了通訊問題,再繁瑣精分的官員機構也不會造成官冗的問題。
這是必然的,比方說,大宋的地方縣府。
縣令、主薄、通判,就三個主官,管著治安、律法、屯田、基建、民生、稅收、水利、路橋。
當然,這稅收裡還包括商稅和農稅兩分。
反正一縣之地,從大到小,什麼事兒都是這三個主官的。
所謂“父母官”什麼意思?那就是像爹媽一樣,除了娶媳婦不用縣官兒管,別的一概過問。
再有能力的官員也忙不過來啊?
可是後世呢?
治安有公安局,律法有法院和檢察院,有土地局、民政局、國地兩稅、水利交通,各分一處,各主一攤。
效率能不高嗎?政策執行該是哪兒就是哪兒,能不快嗎?
可別小看了這些機構,一道聖旨,半年施行和一個月就施行是有本質區別的。朝廷一道政令,有專人宣傳督導和沒專人大力施行,效率是不一樣的。
“原來最先要動是官制,而不是軍制。”
范仲淹全明白了,唐奕這一套和他們原來的方法有本質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