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政治資源上有所傾斜,為之提供了一些天策近十年來新開發的相關技術,又徵調了大批的工匠,甚至還直接安排了數千人進入造船隊伍,在天津和登州成立了兩家造船廠。
這兩家造船廠是公控私營,天津的船廠由符、李、高三家聯合經營,山東的船廠就交給了趙家,雖有官府背景,但第一批的成品卻是一批民用海船,而且許船廠出售套利。
如今海上貿易方興未艾,無論天津還是登州都是人多船少,船隻要造出來的那都是不愁賣的,而所有的利潤又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發到工匠們的頭上去,所以兩家船廠的工匠熱情高漲,短短半年的時間就造出了一大批新船來,整個北中國地區多年來所積攢的造船梁木幾乎為之一空。(注:好的海船造船木不是砍下來刨光就可以用,通常還需要經過浸泡晾曬等工藝,為時甚長。)而不但所有船隻一下水就被開走,就連還在造的也被人高金訂下了。
除了這兩家官營的大船廠外,張邁又許民間自己造船,眼看生意紅火,一些有點資產的能匠就在一些商家大戶的資助下出來單幹,倒也造出了一批船隻來。但一來民間一時湊集的工匠畢竟不如官方的,二來小船廠信譽未著,精明的商人一時不肯信任,大海之上風波險惡,誰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冒險?所以大傢伙寧可等待,也不願亂買船,幾家私營船廠的生意不免慘淡,所以才出了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