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從珂也不當回事,可耶律朔古是什麼人,李從珂等卻是清楚的,韓昭胤、劉延朗等人聽說張邁的部將連北庭都滅了,並逼退了契丹的數萬大軍,臉上都不由自主露出懼意來,均想:“看來這個張邁,可比我們意料之中更加兇悍!”
府州來的使者退下後,眾大臣再次計議,韓昭胤等更加堅持絕對不可動兵,這次不僅僅是因為國庫空虛,心中對能否戰勝張邁也存著疑慮了,只是在李從珂面前,他們都不敢直接說出“恐我軍不敵”的話來。
劉延朗便建議加以安撫,薛文遇道:“那張邁分明是一個頑劣之徒,他已經抗拒過一次聖旨了,如果這次加以安撫而他再次抗旨不尊,那我大唐朝廷威嚴何存?陛下顏面何存?”他仍然堅持己見,認為無論是否動兵,一定要降旨斥責,否則何以明上下內外之份?
李從珂坐在寶座之上,雖然對薛文遇主張要明上下內外之份感到貼己,可是對他的應對之方卻又覺得:“用一道聖旨去罵張邁,對事情又有什麼補益!”
正在煩惱見,人報:“匡國節度使,同平章事馮相奉旨回朝!”
卻是馮道回來了,馮道在李從珂入主洛陽之後,以朝中大臣身份出鎮外藩,李從珂雖然不是很喜歡這個沒有氣節的老頭子,不將他當自己人看待,然而馮道三朝宰相的資格擺在那裡,見識與聲望在士林之中以罕有能及,當此朝綱難斷之際,便仍然將他召了回來。
年過五旬的馮道身體其實很輕健,但走其路來卻慢騰騰的,李從珂呼道:“長樂老,走快兩步!”
馮道還是慢吞吞的,來到階前叩拜,口呼:“我主萬歲,萬萬歲!”依著禮節,行禮畢,等李從珂道:“何必這樣多禮,平身吧。”馮道才站起來,卻是個眉目清雋的老儒生。
李從珂道:“劉延朗,將西北的事情,和馮相說說。”
馮道雖然出鎮外藩,同平章事和司空的頭銜並未摘除,論起來還是宰相。劉延朗心想:“這個不倒翁耳目眾多,他雖然才回來,但西北之事不可能不知道。”便擇要將涼州還有庭州發生的事情說了。
劉延朗說的這些事,有一些馮道知道,有一些馮道不知道,但無論知道與否,他卻也都耐心地聽完,然後才問道:“陛下,那張邁意欲何為?”
李從珂哼了一聲,薛文遇道:“他要割據河西,卻又不領陛下冊封,不承認陛下為當今天子,還說什麼陛下若能外拒契丹、內安百姓,他便降服,否則他便……便要做大逆不道之事!”
馮道緩緩說道:“這個說的是以後的事情吧,他可有說到近期準備如何?是要和我朝開戰麼?”
“那倒沒有。”韓昭胤道:“他是要認陛下為兄長,還說什麼要與我朝通商,並許諾不逾狄道、靈武,並說要和我們共抗契丹,撐持華夏。”
馮道哦了一聲,道:“這是好事情啊,我們為什麼不答應他?”
群臣無不愕然,薛文遇怒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他不入貢稱臣,我朝豈能與他和解通商!”
馮道道:“吳楚入朝未?”薛文遇一愕,馮道又道:“孟氏稱臣未?”薛文遇不能答,馮道又道:“耶律德光,可曾對我天朝俯伏?”諸臣都想:“契丹怎麼可能來稱臣俯伏?”
馮道向李從珂一拜,說道:“徐知誥挾持弱主割據江東,孟氏稱帝巴蜀,契丹虎窺北方,當今天下,四分五裂,稱王稱霸者何其之多,也不爭再多張邁一人。且張邁本人也未稱帝,他既然還能稱陛下為兄,那就還是對我朝仍存敬畏,仍有所求,既然如此,陛下何妨認他為弟?”
李從珂的臉色本來十分難看,這時才稍稍好轉,似乎有些想通了。
馮道繼續道:“臣聞:已富之家求貴,已貴之家求名,至於貧困之家,則先圖利。當漢唐盛時,若有邊虜敢犯帝威,則雖遠必誅可也。我朝則內貧外窮,四面伏危,雖佔得中原,卻也困處四戰之地!今日之局面,安和則於陛下有利,戰亂則於陛下無利。張邁雖然無禮,然暫未敢東窺,其既高舉漢統大旗,亦可趁勢導之向北,以分契丹之勢!臣聞西域頗有財利,若陛下能以海涵之量,暫時容他割據安隴,借通商之資財,養中原之元氣,則三載可以富國,五年可以強兵,而後兵鋒外向,徵不服,討不順,平定天下可也。”
他捧起了階下被李從珂拍落的玉匣國書,拂去灰塵,進獻到李從珂面前,說道:“老臣懇親陛下以萬民為重,以社稷為重,忍一時之忿以建萬世之基,如此,則為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第一三四章 天策大唐!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