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專門的學校了。
從目前的展狀況來看,辦理這種專門的中醫學校是勢在必行了,而且是越快越好。
陳揚早就覺得我們中國的教育有問題,而且是很大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方法太過於統一了。古語有云:因材施教。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專家學者們就該跳出來說了:“我們也是在‘因材施教,啊,到了大學的時候,有這麼多的分類科目可以選擇,已經劃分得極為詳細了,這樣難道還不算是‘因材施教,嗎?”
眾所周知,一個人最佳的學習時期,就是從5歲左右開始,這段時期人的大腦還在繼續育,對於新事物的接收能力非常強,到16歲以後,開始慢慢的放慢提高的度,直到25歲以後ォ開始走下坡路,這也是一個正常人學習能力的規律。
不過,在我們中國,5歲的時候開始,差不多都有人開始準備了,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都放在了九年義務教育和準備高考上面,說的是什麼“德智體美勞”全面展,然後戰戰兢兢的去過高考那條獨木橋,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
並不是說九年義務教育完全不好,起碼這讓現代人基本都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權利,避免了當文盲或半文盲,這種道路對於一個資質平庸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還算不錯的方式,可是,對那些在某方面特別有天分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一種煎熬。
陳揚小時候各方面都還算優秀沒有什麼偏科現象,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的。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偏科現象。比如說,有的人在數學方面極差,但是在文學方面特別有天分,語文考試隨隨便便都可以拿高分但是數學卻總是不及格,然後他就得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開始活活受到打擊,來自老師的,來自家長的,來自同學們的,一直被打擊到讀大學的時候,到了大學之後ォ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類專業。
這還是那些很自信、意志很堅定的人ォ能堅持這麼久否則的話,應該早就已經崩潰了。試想一下,讓一個人做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事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人生都過去四分之一了,這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
相信這種情況的大有人在,經過了十多年的苦讀,那些原本的特別天賦基本上已經被耗光了,磨掉了天性和創造力,而剩下的就只能是平庸了。因此,這也造成了大學畢業生的尷尬之境,因為大學裡學的那些東西,在踏入社會之後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完全用不上的,要想實現他的個人價值,一切都必須要從頭開始。
因此,社會上絕大多數的用人單位,都不想聘用應屆畢業生,而是宣告有工作經驗優先學歷之類的要次要的多,學歷稍微低點,用人單位還可以少付一些工資呢!因為國家出於對大學生的保護政策,出臺了用人單位聘用大學生的相關規定,根據學歷的高低對應著相應的工資標準。
有這樣的規定,國家確實是出於一番好意,想要保護大學生的權益。可惜的是,因為有這樣的規定,很多人都不敢再將自己的學歷公佈出來了,因為用人單位不可能在一開始就能給出對應等級的工資,必須得有一個適應過程,這種過程被稱為“試用期”,只有撐過了試用期,ォ有著加薪升職的機會,如果過不去,那麼對不起,沒有以後了!
如果一開始就有這樣高的門檻,用人單位虧的起嗎?培訓起新人來,難道不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嗎?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ォ可以直接跨過這道檻。
不過,這同樣還是他們用自己的能力爭取到的,起碼能在面試的時候能跨過考官那一關。這是一般的情況,但是,現代社會有個特點,那就是可以走後門,只要有關係,捨得出錢,出現個把特例那完全是沒問題的。
一個人的處事能力會表現在很多方面,在學校裡只能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而且這種證明還是有失偏頗的,只有真正的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確實有能力,那樣ォ真的算是自己的本◆。
可是,我們為什麼要一直重複的去做這樣愚蠢的事情呢,一代又一代的重複著,明知道有很多東西是用不上的,卻還是要一樣樣的學,難道人的精力真的是無限的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建國初期,國內曾湧現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神童”熱,那些“神童”們能在10歲左右的小小年紀,就能取得很多成|人一輩都遙不可及的成就,因此,那段時候還專門興起了專門培養“神童”的熱潮。
“神童”是能夠培養出來的嗎?這個問題不好說,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是“神童”,可是,人和人之儷是不一樣的,天賦不同,又怎麼能對他們提出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