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河南尹,復置河南太守,孔融從北海相遷河南太守,治雒陽。
詔令一下,滿朝文武覺得這麼安排最是妥當。
袁隗等人覺得皇帝用孔融,就是重用大族士人的意思,他們自然沒什麼不滿意的,一些寒門出身的又因為孔融威望隆重,又是孔子後人,也沒什麼覺得不妥的。
倒是郭嘉坐在角落裡,隱約猜出了劉軒真正的用意——皇上怕是不待見這位,否則以孔融威望,招入朝中不是更好?雒陽那地方本就被捨棄了,隨便用誰不行?
不過這話他卻沒說出來,只是坐在那裡與眾人沒什麼差別。
隨後劉軒又下旨:“袁紹討賊有功,升任青州刺史。”
原本他是想要袁紹任冀州刺史的,可是隨後想起來韓馥正是冀州刺史,雖然他知道這貨恐怕沒多少好日子過了,但眼下沒有地方安排他,總不能弄出兩個冀州刺史吧?
加上孔融離開北海國,青州那地方匪患又特別嚴重,總得派個能人前往治理。袁紹身為渤海太守,倒是就在青州不遠,將他遷為青州刺史他也不會反對,同時渤海這個地方他肯定不會放手,那樣的話他和韓馥之間的矛盾會更快的激化,早晚一場火併。
隨後又下令將劉虞招回朝中任職,先前因為諸多變故,劉虞還能推脫不能成行,此時道路通暢,再不回來那可就真的有問題了,少不得要讓宗正寺派人查探一番,然後再以天子名下詔‘削藩平叛’了。
“不過劉虞進朝,當任何職?”
這個得先討論出來,總不能連叫其擔任什麼職位都沒定就直接叫回來吧?那太兒戲了。
原本劉虞可以進京擔任太傅的,但此時太傅是袁隗,這位老大人在那位置上坐的穩穩當當的,總不好直接給撤了吧?
那麼就只能在九卿與六部中尋找,還必須得是主官才行,否則不符合劉虞如今的地位。
討論來去,劉軒發現合適的也就是戶部尚書、衛尉、廷尉、司農等幾個職位,當然吏部尚書也沒什麼問題。
與諸公討論了一番,最後決定招劉虞進京擔任司農,畢竟劉虞在幽州時期,地方上被其治理的相當不錯,只是此人主張對外族採取懷柔政策,這一點被劉軒所不喜,所以就不準備讓他去接觸與兵事有關的位置。
倒是搞搞後勤,治理治理天下應該沒什麼問題。
商量一定,詔令立刻就下達:“公孫瓚討賊有功,升幽州刺史!原幽州牧劉虞入朝為司農,詔令到達之日即刻啟程。”
這詔令中關鍵的就是最後那句,否則尋常詔令並不會將時間定的這麼死,劉軒就是要看這劉虞到底是什麼心思。
忙了一天,總算是將這些比較麻煩的事情解決了,但是關東聯軍都有出力,也不能只部分封賞,不過餘下的都是些小事,劉軒也不必事事都自己去費神,叫諸公們擬的獎賞章程上來,然後自己過目一下就可以下詔了。
反正那些人都只是在各自的基礎上進行一點變動,劉軒也不在意,反倒是先前那一番封賞,這天下間的局勢立刻就是一陣變換,也不曉得最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而且……那南華老仙還會做出什麼舉動來?”
自從南華刺殺他一次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動靜,這一點讓劉軒很是在意。
南華老仙想要建立一個修行國度,或者說是建立一個類似後來西方教廷的體系,自己雖然不直接參與治理天下,但是卻超然於整個國家之上。
黃巾起義不過是他謀劃下的產物,如今雖然平定,但諸多餘孽還在,四方還有許多黃巾殘黨,若南華老仙揭竿而起,估計響應者並不會少,只是具體會在什麼地方,讓劉軒很是好奇。
除此之外,南華的事情也提醒了劉軒,這個時期可不僅僅只黃巾軍一支以宗教為名的勢力存在,漢中那地方可還有一支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師道(似乎是後來的天師教前身?),此時正在益州東北部和漢中地方鬧的很是歡實,益州牧劉焉也上表說過幾次這事。
不過按照劉焉表中所言,鬧事的只是其中一支,其賊首名為張修,現今天師道正統傳人張魯已經與劉焉取得聯絡,準備將這一支給剷除,若成功,則川地復平。當時劉軒也沒多想,此時想起,才發覺這裡面似乎沒什麼簡單。
“不曉得這天師道和那南華有沒有什麼牽扯?”
若是有牽扯,那麼南華的勢力也不可小看,西面有天師道,東面有大量太平道殘餘教眾,只要南華登高一呼,估計又是個天下群起響應的局面,那時候這時節可就更加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