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是一個具有可操作性,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改變東西方產業結構以及增強
競爭能力的最佳步聚。實施這個戰略,應該考慮到東方文化的凝聚力。這一點是東方文化與
西方文化競爭的優勢。任何東方人都會放棄漂泊轉而投入祖國的懷抱,肩負起歷史的重任。
在中國,清華、北大的講壇上,越來越多留學歸國的學者在發揮他們的作用。在中關
村,數千家高科技公司裡隨外可以看到留學歸國學子的身影。雖然他們在美國的物質生活比
國內優越,但他們更希望把聰明才智貢獻給祖國。在海峽的那一邊,甚至在整個亞洲,我們
都能夠發現,迴歸學者正在起到推動國家科技發展的主力作用。正如《亞洲大趨勢》中描寫
的那樣:
臺北市以南的新竹科學園區是歸臺工程師的大本營。園區內55家公司,半數以上由曾
留學美國的臺灣工程師建立。在威斯康星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管理局長薛香川表示:“我們
最初的想法是,既然矽谷中有那麼多臺灣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果能集合一些人回來共同創
業,那他們一定能幫助臺灣建立起高科技工業。由於過去臺灣的政治制度戒嚴,很多人去了
美國,他們有些已經出現了中年危機,於是,我們就試著請他們回來建立高科技公司。”
海外華人的中年危機以及在美國公司中的發展受到限制,反而造就出一個個傑出的企業
家。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應邀於1994年回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該院是臺灣最有名望
的學術研究機構。他說:“60年代,多數青年人都認為在臺灣沒有機會發展,最優秀最聰
明的都去了美國。”李遠哲博士放棄了美國國籍和舒適的生活回到臺灣。如今他正以其新身
份致力於推動海外知識分子回臺服務,其中有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才,如哈佛大學古生物學者
張直光、物理學家弗蘭克·方、植物學家楊尚發等。李遠哲設立了“傑出人才發展基金”,
目前已從商界募集了近3000萬美元,協助海外學者和科學家回臺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我在IBM公司已幹得夠長了”。吳濤元說。他是斯坦福大學機電工程博士,曾任矽谷
IBM公司研究開發主管。“因為人性險惡,我覺得在美國發展受到限制,而臺灣卻帶給我更
多機會。”
1993年由美返臺的姚又文說:“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系,緊接著到漢韋公司
工作,以後又去了IBM公司。是因為臺灣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才回來的。姚又文現在是臺灣
半導體工業公司產品質量負責人。該公司是臺灣最大的半導體積體電路元件製造商。
新竹科學園區內155家公司雖為私人所有。但國民科學委員會在土地、辦公樓和研究方
面都提供了資金補助,1993年,其銷售總額近5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0%,到2002
年,薛香川估計銷售額將達到500億美元。許多曾留美的臺灣工程師是園區的最大功臣。園
區內有好幾家公司在臺灣高科技公司中位居前列。例如建立於1980年的全友公司佔全球桌
面掃描器15%的市場。
據統計,在過去5年中有600名富有經驗的管理人才和工程師回臺工作,其中不乏擁有
博士學位者。薛香川說:“我希望在臺灣看到一個個小新加坡的出現。”臺灣第二個科學園
區將在高雄市附近興建(高雄是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大貨運港口)。薛香川預計
第三個園區將坐落於臺灣中部,而另兩個將在2020年前建立。
如此誘人的獎勵措施,對年輕一代來說,臺灣、香港地區和新加坡、韓國等地提供的專
業發展機會要比美國高科技公司更多、更優厚。
成千上萬的留學美國的亞洲人才回國工作,促使全球範圍內科技發展形勢和科技力量的
分佈產生變化並重組。1993年獲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有近半數是外國人,他們畢業
後大都繼續留在美國,進入矽谷或諸如AT&T貝爾實驗室等尖端科學研究機構工作。這些富
有才智的外國人對美國科技公司的發展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