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幾十年如一日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直弄得現在“面目不清,身份不明”,讓貼慣了標籤的人無從下手。
其實,“流寇”也有“路線圖”。我讀研究生,學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學位論文選擇《文心雕龍》,合情合理。這就從“文學”轉到了“文論”。研究《文心雕龍》,側重於其美學思想,也合情合理。這就從“文論”轉到了“美學”。講美學,得弄清楚美和藝術的起源,於是有了《藝術人類學》;也得弄清楚美學史,於是有了《破門而入》。但是,要講清楚中國美學,就得弄清楚中國文化,於是又有了《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品人錄》已經在講歷史。以後有《品三國》,也不奇怪。不過,要講清中國歷史,必須弄清楚中國政治,這就有了《帝國的惆悵》和《帝國的終結》;而要弄清楚中國政治,又必須有參照系,這就有了《費城風雲》。這個時候,回頭再看中國歷史,不能不追溯到春秋戰國,於是有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也就有了《我山之石》和《中國智慧》。這一路走下來,豈非順理成章?只不過,從《閒話中國人》開始,我的書,就是寫給廣大讀者的了。內容和形式,統統“另類”。
所以,《閒話中國人》是一個開頭。這個頭一開,就一發不可收拾。
2010年9月6日
閒話《閒話中國人》 代序 李樹林
閒話中國人
(本書初名《中國:掀起你的蓋頭來》,海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後改名《閒話中國人》,華齡出版社1996年出版。進行大幅修改後,200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麼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係?
《閒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裡,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核心,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於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於細緻中闡發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閒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麼抽象,那麼理論化,那麼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閒適,讀起來輕鬆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麼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閒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環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一語概之,《閒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
代序 附記
這篇序言原本是李樹林同志為華齡版《閒話中國人》所寫的書評,發表在1997年4月16日的《中華讀書報》。作者是中央某部門的一位幹部,與我素不相識,至今尚未謀面。我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權錢交易”或“面子人情”。他這篇書評,原本是應機關圖書館之邀,為他們介紹館內新書的內部刊物《機關圖書簡介》而寫的,不知怎麼被《中華讀書報》看中,公開發表了。文章發表後,我看到了,寫信去與他聯絡。因地址不詳,這封信幾經輾轉,樹林同志才收到。後來他回信說,這篇書評是怎樣發表的,在他至今仍是一個謎。
也許,正因為這篇書評是這樣寫出、發表的,因此,它比許多應作者或出版社之請,刻意炒作或敷衍塞責的所謂“書評”,要真實得多,也實在得多。我相信,文中所寫,都是樹林同志的真實感受或體會,沒有任何矯飾、虛套和做作。樹林同志後來在信中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著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漫漫地思索”。他說他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看完本書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