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這也正是我的希望。我希望讀者能讀得輕鬆愉快,千萬不要“苦讀”;我也希望讀者讀後多少有點收穫,不至於“白讀”。在讀了樹林同志這篇書評後,我欣慰地感到,我的希望並沒有落空,我的心血也沒有白費。事實上,從寫作動機、構思創意、理論視角、研究方法、思想核心到篇章結構,這些隱藏在大量現象、例項、故事和俏皮話背後,不易為人察覺的用心良苦之處,那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地方,樹林同志都看出來、說出來了。如果說,我寫《閒話中國人》,是試圖為解讀中國文化找到一把鑰匙,那麼,《閒話〈閒話中國人〉》,便可以看作是解讀本書的鑰匙。
因此我特別向讀者推薦這篇書評,並在徵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將其收入修訂本,作為本書序言。本來,一本書寫完了,出版了,作者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剩下的事,便是一任讀者諸君去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所以,我對書評,並不十分在意(當然也不是全不在意)。我之所以特別看重這篇書評,除了前面所說的原因外,還因為我寫《閒話中國人》的動機之一,是要改革和改變學術著作的寫法,為學術著作的寫作和出版,探尋一條新路。我的辦法,是用“閒筆”寫“正書”,創造一種“高品位,廣讀者”的“隨筆體學術著作”。既然是“隨筆體”,是“廣讀者”的,就必須風趣幽默,生動活潑,有較強的“可讀性”;既然是“學術著作”,是“高品位”的,就必須觀點新穎,邏輯嚴密,有一定的“深刻性”。對於讀者,則希望不但看得挺“熱鬧”,也能看出“門道”來。以此文為序,即所謂“有所望焉”。
。 想看書來
引言 看不懂的中國人(1)
這本書是講中國人的。
中國人的事最不好講。
比如腐敗。中國人喜歡腐敗嗎?當然不喜歡。提起腐敗,中國人沒有不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連那些行賄受賄者,也未必當真喜歡腐敗。如果不受賄即可財源滾滾,他為什麼要冒丟官下獄的風險?如果不行賄就能通行無阻,他又為什麼要拿自己的錢送人?渴望腐敗的大約只有一種人,——在種種權錢交易或權色交易中拉皮條的。但那是極少數。
多數人是不喜歡腐敗的。但他們又離不開腐敗。事實上許多中國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關係走後門請客送禮。如果所有的官員都當真既不吃請也不收禮,恐怕不少人就會悵然若失,心裡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辦不辦得成。所以,不反腐敗是不行的,反得太厲害怕也不行。最好是留一條尾巴,限制在吃一兩頓飯和收一兩條煙的範圍內,則皆大歡喜。
你說這是逼出來的?也未必。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對,都憎惡的。但如果你請那從未參加過的人一起來吃,則多半會欣然前往,且面有得色。可見他反對的並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別人有份自己沒有。因為自己沒有份,便只好連公款吃喝一齊加以反對。
那麼,中國人兩面派嗎?不對!他是“始終如一”的,也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以後要講到的人情、面子等等。你請他吃飯,是你的人情,也是給他面子,豈能不領情,給臉不兜著?換句話說,他吃的只是你的人情你的面子。至於用的是公款還是私款,和他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也不妨礙他在理論上反對公款吃喝。結果,大家都反對公款吃喝,而公款吃喝卻屢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因為沒有人會把抽象的原則和具體的事物混為一談,也沒有人會為了某個大道理犧牲面子人情。怎麼說是一回事,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比方說,你那個老朋友是一貫反對公款吃喝的,但如果他到了你的轄區,你不拿公款招待他,他還不高興!因為這似乎意味著他上不了檯面,或沒有資格享受公款吃喝,是很沒有面子的。
顯然,不是中國人說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國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而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或“法則”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老祖宗留下了不少的遺訓,這些遺訓常常都是要打架的。比方說,老祖宗諄諄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同時又會告誡我們“少管閒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那麼,我們是管還是不管?哈!這你就不懂了。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閒事”。如果是閒事,就不該管;不是閒事,就應該管。所以,見義勇為是對的,袖手旁觀也是對的。中國有句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就是說,有理沒理,不光看講不講得出道理來,還要看你是“公”還是“婆”。
這樣一來,研究中國人“國民性”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