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闡述了一箇中華民族最好的美德:大公無私。大公無私不代表無私,劉少奇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其實是辯證法關係。凡大公無私的人,他從來不考慮自己的利益,處處為別人著想。換言之,就是別人會在他那裡得到了實惠,當大家都得到了實惠,而他還什麼也沒有得到時,大家還會袖手旁觀嗎?當大家都來幫助他時,他得到的還會少嗎?他處處都為別人的安危著想,而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當大家都感到平安了,還會不管他的安危嗎?當大家都來保護他了,他的安全還會有問題嗎?
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天下。”其實是一個辯證法關係,以天下為己任、大公無私的人,得到的回報會更豐厚,那就是社會會把權力和地位交給他;有了權力和地位,他可以更大範圍的造福人民,社會會把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地位交給他;有了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地位,他又可以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社會會授予他崇高榮譽。可以說:“大公無私”得到的回報是豐碩的。
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老子在這一段裡,把“認識論”闡述得淋漓盡致。萬事萬物遠遠早於人類就已經存在了,這就是“道”。人類在不斷與惡劣的生存環境鬥爭的時候,開始是被動的認識自然的表面現象,這就是“名”的產生過程。當“名”發展到一定準確程度的時候,隨著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把這些“名”歸納總結,就產生了“科學知識”。於是人們用科學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開始主動更深層次的探索自然奧秘。又有新的“名”產生,隨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更新的知識又將誕生。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會不斷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各種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這就是人們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過程。
老子說:“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判斷事物,在當今找不到根據,就到古代前人的經驗中去找。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賢就已經意識到了,借鑑前人總結出來的現成經驗,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這樣做事成功的機率會大大的提高,失敗的可能性會壓縮到最小。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我理解為:用三十根輻條造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裝車軸,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門窗造房子,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器具用的都是它的空間。這又是老子給我們指明的修煉心境的方法。善架車的駕駛員,能夠確保終生平安,駕駛技術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給別人留有足夠的空間,才是確保自己安全的關鍵。這個哲理非常重要,我們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別人給自己提供多少空間、多少方便,這種要求可能永遠都做不到。馬上能夠做到的是自己給別人提供空間和方便,不要奢望回報,日積月累回報自然到來。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福”的辨正關係,是中國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乾糧”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裡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很多中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言。事物向著自身反對的方向發展,經過逐漸的加量,到了一定的時候,就突然變成與自身相反的事物。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應該理解為尊重愛護一切自然規律和法則,這裡的慈就不僅僅是對人而言的了,是對萬事萬物的慈愛之心。國家對國家、文化對文化、社會的各個階層之間、人對大自然、人對動物世界、人對各種資源等等都要有慈愛之心。如果人類都以慈愛之心對待萬物的話,今天面對空前惡化的自然環境還會如此畏懼嗎?在古代,蒙古人也好、鄂倫春人也好,乃至於撒哈拉沙漠裡的土著人,他們在捕獵的時候都不會獵殺幼小和懷孕的獵物,所以千百年來他們有捕不完的獵物,這就是一種慈愛之心。“儉”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