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中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而應該理解為合理的利用一切資源。砍樹不要忘了植樹,放牧不要忘了植草,開礦不要破壞環境,建工廠首先要考慮排放,企業管理不要忘了以人為本,總之不能不計後果的掠奪性開發。“不敢為天下先”由於老子的思想體系,不僅僅是針對人的,而是針對萬事萬物的,所以應該理解為:永遠都不敢成為自然的主宰,在自然面前永遠都只有順應而不是抗衡。要是這樣理解的話,老子的論述簡直精闢之至,彷彿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看到了今天要發生的事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裡闡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等等,這些磨練意志、修煉心境的精闢論述。
儒學透過“忠孝仁義”修煉人們的行為規範,把人們劃分為“君子”和“小人”兩種。但是,從古到今,那種“金玉之外,敗絮其中”的“偽君子”還少見了嗎?如果把心境修煉到一定層次,再修煉“忠孝仁義”的話,那展現於世人的一定是忠孝兩全的謙謙君子了。
近代中國歷史的屈辱,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