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起來。
趙奢不畏權勢,奉公執法,人人都這樣,何愁國家不強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正是反映的“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天下。”的境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衰落。他不但從小勤奮好學,而且胸懷遠大政治抱負,以天下為已任。
有一次,年輕的范仲淹和朋友郊遊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據說算得很準。范仲淹問他:“你看我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覺得這個孩子口氣太大,不想給他算。范仲淹連忙改口:“那你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問他:“剛才你問能不能當宰相,現在為什麼又問能不能當醫生呢?”范仲淹說:“只有宰相和醫生可以拯救人民。如果當不上宰相,不能最大限度的拯救人民的話,就當醫生,一個一個的救死扶傷。”算命先生聽後非常感動,熱情鼓勵他:“你有宰相愛民之志,就一定能當上宰相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曆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於義助他人,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裡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根據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周恩來的家規
周恩來的家規
周總理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高風亮節,全世界景仰。
他嚴管自己的配偶、親屬和子女。他曾說過:“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裡任職。”1974年籌組四屆人大領導班子時,毛澤東曾批准提名鄧穎超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被周恩來壓下來。直到他去世後,鄧穎超在1977年被選舉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時,才得知此事。
“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生活要艱苦樸素;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這些家規是周恩來總理高尚人格的寫照(1月8日《人民日報》)。
他的弟弟周恩壽上世紀20年代參加過大革命,解放後因病被安排到內務部任參事。周恩來堅決反對,執意為其辦理病退手續。周總理沒有親生子女,對侄子、侄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