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嚴格要求,他們從內蒙古插隊的地方參了軍,也被勸說脫下軍裝,重回艱苦的第一線。他經常告誡他們:“不要因為我是總理,就自認為有什麼特殊,造成不好的影響。你們要自覺改造自己,不能學八旗子弟。”
周總理身居高位,從來不謀私利。其收入只有單一的工資及其利息,別無進賬。而支出專案也主要集中在伙食費、黨費、房租費、訂閱報紙費、日用開支以及補助親屬和工作人員、捐贈等。據統計,周總理的工資是400.80元,鄧大姐的工資347.50元。從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於補助親屬的36645.51元,補助工作人員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這兩項支出佔兩人總收入的四分之一。直到1976年1月份去世後,兩個人總共才積蓄了5100元(2006年1月5日《南方週末》)。這一組數字更像一把尺子,衡量出了一個共產黨人,一個黨和國家創始者、領導者的襟懷節操。
周總理離開我們已經30多年了。30多年的滄桑鉅變舉世矚目,總理地下有知應該笑慰。但是,周總理的家規卻在某些人身上面臨失傳的危險。面對這樣樸素平凡而又閃耀著道德光輝的家規,我們究竟會有多少官員應該感到汗顏,感到愧怍,感到尷尬? 。 想看書來
第十四章:道紀
第十四章: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筆者字面理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視而不見叫做“夷”就是“無相”。聽而不聞叫做“希”就是“無聲”。抓之不得叫做“微”就是“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這個東西是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見、抓也抓不著,簡直無法細緻描述,“道”就是這三者的統一體。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有形的世界上邊明下邊就暗,左邊明右邊就暗,“道”有別於有形的世界,它是上邊也不明,下邊也不暗。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它綿綿不絕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又難以言狀。歸根結底“道”不是以一種有形的形體體現出來的,好比能量轉換不是一個物體轉變成另一個物體一樣,不能用“物”來描述。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就是說“道”是無形的形狀、是無象的表象,這個現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姑且用“恍惚”來描述。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你想在前頭去迎接它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聖人就是依據古代先賢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經驗在結合自己總結的知識和經驗,就可以指導或借鑑今天的所作所為。知道古往今來事物的來龍去脈,並順應這些規律行事,就是“道”的綱紀。
筆者感悟
本章老子闡述的內容非常難以理解,其實老子闡述的就是人類的認識過程。
萬事萬物本身固有的內在本質規律就是“道”。早期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不得不被動的去認識自然規律,不斷髮生的自然現象在他們腦海裡產生印象,他們需要把它描述出來,這個“描述”就是“名”的產生過程。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漸加深,人類會把已經認識到的支離破碎的“名”加以整理、整合就產生了“知識”。知識不是一天兩天產生的,是透過無數代人艱苦努力實踐總結得來的,又透過一代傳一代流傳下來的。後來者因為沒有親身實踐,所以學習了前人的知識當然是抽象的,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就是這個意思。後來者必須把學習到的知識聯絡到現實生活中去經過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把抽象的知識與現實客觀實際相結合,這就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深刻內涵所在。
本章老子向我們闡述了:古為今用的哲學思想。“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學習前人認識自然所總結出來的知識,用這些知識進一步探索自然奧秘,再總結出更新的知識,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