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總是有好報的。”
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後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於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經很信賴他了。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孫叔敖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還能為別人著想,所以老百姓信賴他。這說明:能為群眾著想的人,群眾也會擁護和信任他。 。 想看書來
樂羊的“忠心”
樂羊的“忠心”
樂羊本是中山國的人,後來他投奔了魏國。為了表示對魏王的忠心,樂羊主動率領魏國的軍隊去攻打自己的故國中山國。
中山國是個弱小國家,哪裡抵擋得了魏國的進攻呢。當時,樂羊的兒子還留在中山國。中山國的人在魏國的猛烈進攻下,無計可施,君臣經過一番商議,決定以樂羊的兒子做籌碼來要挾樂羊退兵,中山國把樂羊的兒子綁起來吊在城樓上,威脅樂羊。誰知樂羊全然不顧吊在城樓上的可憐巴巴的兒子,反而更加猛烈地攻城。
中山國的將士們都十分生氣,沒想到樂羊原來是這樣一個無情無義之人,於是他們將樂羊的兒子殺了。中山國的人將樂羊的兒子烹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吃。
不料,樂羊面對此事仍毫不動心,一點憐子之心也沒有,一絲悲傷之情也不見,反而將用兒子血肉做成的羹湯吃了個乾淨,然後率領著魏軍向中山國發起了猛烈進攻。由於樂羊攻城態度堅決,不拿下中山國決不罷休。經過幾番激戰,中山國終於被樂羊所滅。
戰爭結束,魏國的疆域又開拓了一大片,樂羊為魏王立了大功。慶功會上,魏王給了樂羊很重的獎賞。事後,魏王便冷落了樂羊,不再信任他了。
有人不理解魏王,問魏王說:“樂羊為大王立了這樣大的功勞,您為何如此疏遠他呢?”
魏王搖搖頭說:“一個為了向上爬而背叛一切的人,他連自己的故國、兒子都毫不顧惜,除了自己,他還會對誰忠誠呢?我怎麼可以去親近、信任這樣一個危險的人呢?”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聖人的行為,對於不守信用的人也要講信用。但是,樂羊背叛自己的國家,連兒子的性命也不顧,不惜用兒子的生命和故國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利祿,這樣的人只應遭到唾棄。看來,聰明的魏王疏遠樂羊是明智的。
第五十章:無死地
第五十章:無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加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筆者字面理解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人由出生到死亡:壽終正寢的人有十分之三;中途夭折的人有十分之三;原本可以長壽,但為慾望驅使,反而置之死地的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種人他嗜慾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謀求享樂而勞累了生命,所以反而傷了生命,因此很早就歸向死亡之路了。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加兵。
聽說生存能力強的人是善於營造生存條件的人,行路不會遇到兇猛的犀牛和老虎,參加戰爭不會被兵器傷害。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不給犀牛投角的機會,不給老虎伸爪的機會,不給武器刺傷的機會。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會把自己置之死地。
筆者感悟
我們今天生長在和平環境,所以看到老子列舉的生死比例資料會驚訝。如果在舊社會,可能壽終正寢的人連十分之三都達不到,因為那個時代給人的生存環境很不好。
本段從文字上看,有些不好理解,憑什麼生存能力強的人就不會遇到犀牛、老虎、刀兵呢?因為他了解犀牛的生活習性,從來不會干擾犀牛的生活,犀牛當然就不會傷害他了。因為他了解老虎生活規律,所以他從來不會出現在老虎出沒的地方,連老虎都見不著,當然就不會被老虎傷害了。由於他深通兵法,所以他能夠避開敵人的鋒銳,在排兵佈陣的時候就不會置之死地,以最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勝利,用兵如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