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載不同。在此從《左傳》。

秋九月,楚莊王就帶兵趕到宋,把宋給圍起來了。這一圍圍了九個月,直到第二年夏五月,宋與楚才達成和議。楚退軍,宋解圍。

楚圍宋後,宋就遣樂嬰齊告急於晉,晉景公打算發兵救宋。結果被伯宗阻止了。伯宗是孫伯起(或雲伯糾)的兒子。他以為,這此時楚強,是天授予楚,不可與爭,因為,在邲之戰時,晉才大敗給楚國,此時救宋,難免失敗。晉景公雖然打消了發兵救宋的念頭,但還是想派個人去告訴宋國,讓宋堅持抵抗,不要降楚。於是就求得一個叫解揚的勇士。解揚,霍人,字子虎。解揚受命使宋,向宋傳達“晉師悉起,將至矣”的使命,以讓宋懷希望,決心抵抗楚師。結果在經過鄭國時,就被鄭捉起來了,就遣送給楚。楚莊王就賄賂解揚,讓他說反話,說晉沒有軍隊來救,解揚不許,三次勸說,解揚才答應了。最後,解揚登樓車臨宋城,在楚人沒預料的情況下,把晉君交待他的使命傳達給了宋人。楚莊王就派人責讓解揚的失信,解揚正色回答道:“臣聞之,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義無二信,信無二命。君之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無霣,又可賂乎?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大意是說,雖然答應了楚王說反話,但自己承受晉君的賦予的使命在先,信守之,即便死,也死得其所,而答應楚王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使命。因而不是不信於楚王。楚莊王聽了解揚的解釋後,就放他回去了。

七、信釋宋圍(2…7…2)

七、信釋宋圍(2…7…2)

宋人因為聽到了解揚的假話,也更加堅守了。到夏五月,雖然困難無比,還是沒有投降。楚莊王遠道進攻,也覺得後繼不足。圍城則有餘,攻城則不足。也想退軍了。這時,申舟的兒子申犀就說,他父親明知會死但依然服從大王的命令,如果退軍,是王失信於申舟。楚王無言以答,時為楚莊王御者的申叔時就建議,實行築室反耕,也就是造臨時住所,並開懇屯田,以示不退軍,長期圍宋。楚莊王就採納了。這下,宋人見晉師遲遲不到,也知道解揚所說為假了,見楚軍打算長期圍困,也害怕了。於是,守城的華元,就親自趁夜奉宋文公(名鮑革)命來到楚主將司馬子反的營中,直登其床,把子反拉起來,遂對子反說:“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意思是說,宋城裡也達到易子而食,析骸為炊,難以為繼了,但不想城下之盟,希望楚退軍三十里,再與楚和談。史書未載華元有沒有脅迫子反,但卻說子反害怕了。或許華元有脅迫之舉,因為,即便宋堅守,楚只不過是退軍而已,作為主帥的子反也不至於“懼”。於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又看到華元異常誠懇,說出了宋的實情,就擅自與華元盟,答應其要求。華元離去後,就告訴了楚莊王,莊王以為華元“君子哉!”於是與宋達成和議,華元入質與楚,楚罷兵而去。《公羊傳》的記述與《左傳》稍異,茲錄於此:

(傳)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已也。何大乎其平乎已?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堙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反於莊王。

(傳)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於此,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

《呂氏春秋·行論篇》記述則大異:楚莊王使文無畏於齊,過於宋,不先假道。還反,華元言於宋昭公曰:‘往不假道,來不假道,是以宋為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