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也。楚之會田也,故鞭君之僕於孟諸。請誅之。’乃殺文無畏於揚梁之堤。莊王方削袂,聞之曰:‘嘻!’投袂而起,履及諸庭,劍及諸門,車及之蒲疏之市,遂舍於郊,興師圍宋九月。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宋公肉袒執犧,委服告病,曰:‘大國若宥圖之,唯命是聽。’莊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為卻四十里,而舍於盧門之闔,所以為成而歸也。
《公羊傳》與《左傳》大同小異,較《左傳》為詳,似近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八、英雄早逝(2…8…1)
八、英雄早逝(2…8…1)
相比於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其祖父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是比較短的。莊王的生年,史未詳載。年齡應在三十五歲至四十五歲之間。因為,《國語·楚語》有這樣的記載,“昔莊王方弱,申公子儀父為師,王子燮為傅,使師崇、子孔帥師以伐舒。”而這一年伐舒是在莊王元年(…613),方弱,就是未滿二十,加上在位只有二十三年,因而楚莊王應是三四十歲就英年早逝了。這與與晉文公英雄早逝有些類似。都是在一戰取得霸權後,不久就去逝了。比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不幸得多。
可是,楚莊王的霸業成就是巨大的。
一是對周邊蠻夷的伐滅,三年滅庸(…611),八年(…606)伐陸渾戎,十三年(…601)伐滅舒蓼,十七年(…597)滅蕭,春秋時宋的附庸;滅於楚。陸渾在河南嵩縣,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二是與晉爭奪中原諸侯,伐陳、鄭、宋;
三是在十七年邲之戰(…597)中打敗晉國,奠定了霸主地位。
四是十三年與吳越結盟。不過與晉與齊相比,楚莊王並沒有舉行像樣的盟會,辰陵之會也只有陳、鄭參加。朝楚的,也只有鄭伯與許男。楚的勢力範圍在南方有所擴大,到達了江淮與吳越一帶,在中原同成王、穆王時期差不多。中原的衛、曹、魯在楚莊王時期,主要還是傾晉的。當然,由於邲之戰的巨大勝利,使得莊王的聲威比他的祖父輩大多了。
楚莊王能成功稱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勵精治楚,為政以德,馭臣以恩。時刻不忘楚國拓展事業。
晉欒武子的話是莊王勵精圖治的最好註腳:“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以若敖、汀�埃�俾防堵疲�雲羯攪幀s鷸�唬骸�襠�誶冢�讜蠆回選!薄�
楚莊王是一位儒式色彩濃厚的君主,孫叔敖是儒式色彩濃厚的大臣,兩人的治國理念基本一致。無論是莊王的“伐陳復陳”、“重義釋鄭”、“立信伐宋釋宋”、“不追窮寇、不為京觀”、“絕纓不究”,還是孫叔敖的“奉職循理,恤人體國”(《史記·循吏列傳》),“為政以道,敬授民時”(《孫叔熬墓碑記》)都體現了儒家施政傳統,對外關係上,講霸道,服則封,不服則討,義行諸侯,適可而止。對內治理上,重德、重農、重民、重教,且恩威並施,馭臣以恩、牧民有術。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英雄早逝(2…8…2)
八、英雄早逝(2…8…2)
二是任賢用能,罷黜肖小。
莊王求賢若渴之心,常憂賢能之不得。《吳子兵法》載: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
主要表現在,
1)在即位之初,“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 (《史記·楚世家》)又“任伍舉、蘇從以政” (《史記·楚世家》),結果是“國人大悅”(《史記·楚世家》),這涉及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
2)敢於起用沒落貴族孫叔敖。雖然舉薦之人眾說紛紜,可是,莊王能果敢任用,足顯其用人智慧。在其任用的六個令尹中,孫叔敖是最賢明的,楚莊王與他甚得魚水之歡。楚莊王時期,雖有析公臣(楚大夫)受譖出奔晉的記載,可是當時楚莊王“方弱”,又才即位,在試用期內處置失當是可以理解的。在蔡聲子(蔡公孫歸生子家,時為楚大夫)論“楚材晉用”王孫啟是在楚恭王時,讓楚失去了“東夏”(蔡、沈),比較楚成王的王孫啟(令尹子元之子)受譖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