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物,是因為受家族的影響,如某些務農的人,不吃牛肉,因為牛在很早以前,曾替他們家辛苦地耕田;有些小孩偏食,是因為父母親也偏食……

自己偏食不要影響小孩

父母親偏食,又對某些食物露出厭惡的表情,很自然就會影響小孩對某種食物的喜惡;有的家長對某種食物不喜歡,就不去買,這樣孩子自然吃不到,形同變相的偏食。

我們家皮爺也有不吃的東西,那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事。原來他家原先務農,家裡養豬,豬吃人的剩菜剩飯,也吃甘薯葉、胡蘿蔔……皮爺認為甘薯葉、胡蘿蔔兩樣菜是豬食,因此他不吃。

但他為了怕影響小孩,每次碰到家裡有這兩道菜,他都會很認真地吃,並且鼓勵孩子多吃,附和我多吃有益健康的話。

皮媽也有不少東西不吃,但她從不對不喜歡的食物表態,皮皮、皮弟因此不受影響,榴蓮、苦瓜、納豆都不排斥。

找類似的營養取代

我建議,有偏食的小孩,大人儘可能找類似營養的食物取代,例如:不吃青菜的小孩,可以用水果、蘿蔔、海苔等替代;不吃魚肉的小孩,可以用豬肉、牛肉、雞肉取代;什麼肉都不吃的小孩,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質取代……

國際知名的日本棒球選手鈴木一朗的偏食是非常有名的,他從小就接受棒球訓練,且訓練量極大,需要很多的營養,但他討厭青菜、水果。幸好他喜歡壽司、蘿蔔,於是,壽司外層的海苔、內層的芥末,或差可彌補他蔬菜的不足吧。(參考“球魂網站”:《鈴木一朗小傳》)

還有,有些小孩不喜歡蔬菜水果,但如果把它們打成蔬果汁,他又喜歡喝;有些小孩不喜歡煮熟的蔬菜,但可以接受生菜色拉,大人可以變通一下,不必勉強他一定要怎樣。當然,生菜一定要衛生安全。

選單要多變

小孩的飲食習慣,常常變來變去,大人在設計選單上,最好也要跟著變,不可以小孩喜歡咖哩飯,就每天供應,這樣過不了多久,他就不再吃咖哩的食物了。

不得不常外食的小朋友,父母也要注意他外食的質量和種類,最好不要完全投其所好,因為小朋友經常吃一樣的快餐,以換取玩具。這樣一來油脂澱粉太多,營養也不夠均衡。

我不喜歡以孩子的成績,當成孩子學習成果的唯一指標,但以下的統計卻可提供家長參考:根據日本文化學習研究所十寶島社在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十二月二十七日所作的網路調查顯示,成績越好的孩子,母親越喜歡做菜;成績越差的孩子,越依賴便利商店的食物。(轉引自三浦展著、蕭雲菁譯《階級是會遺傳的》,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臺灣三採文化公司)

三浦展的解釋,認為做菜與工作很像,都需要事先蒐集情報、預訂計劃,並在預定的時間裡執行完這項任務。因此喜歡做菜、很會做菜的母親,當然比較容易養育出在自己所決定的時間內,依序唸完該唸的書的孩子。

我則認為,自己做菜的母親,比較瞭解孩子的飲食,比較重視營養的均衡;營養均衡,自然比較健康;比較健康,自然各方面會表現得比較優異。

同時,因為母親自己做菜,自然而然地大家一起坐著吃,親子之間也有較多交流的機會。而親子溝通順暢的孩子,顯然表現就好多了。

【吳娟瑜老師的溫馨叮嚀】

3—6歲孩子,每週該吃40種以上的食物

臺灣林口長庚兒童營養門診於二○○七年,進行了3—6歲偏食兒童的飲食種類、攝取熱量與營養指標研究,結果發現長期偏食的兒童比沒有偏食的兒童容易出現體重過輕、營養素缺乏的現象。醫師指出,3—6歲孩子,一週應該攝取40種以上的食物,如果低於20種,就算是重度偏食了。

此外,根據148位偏食兒童完成的研究分析與導正教育的結果發現,偏食來自於家長不當的飲食現象與行為、經濟能力不足、缺乏對兒童正確的營養資訊、家長對兒童不當的飲食態度(如強迫餵食、過度獎賞或責罵、常喂零食等),或孩童本身因素(不喜歡咀嚼、厭奶或對食物恐懼等)。醫師和營養師建議,爸媽應先建立對飲食內容與飲食行為的正確觀念,並改善在飲食時與孩子的互動行為,以鼓勵方式代替過度獎賞或責罵,飲食過程儘量心平氣和,並減少接觸電視、玩具、計算機等,方可改善孩子的偏食行為。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醫院(取材自《學前月刊》二○○八年八月)]

孩子的健康

小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