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人。只要是君子,都可以說是“吉”;只要是小人,都可以說是“兇”。因此,體形的高矮與胖瘦,相貌的美麗與醜陋,也不是吉凶的標誌。

雖然“相術”、“面術”,也同“太極”、“八卦”一樣,在歷史與當代也有其研究價值與應用意義,但是這些理論體系,似乎也不被普通人理解與被傳統科學所認可。然而我卻沒有否認它們的科學地位與應用價值的意思,只不過是這種理論體系與應用,似乎被那些民間推崇者與應用者,過於神話與歪曲而已。因此說,我們當然不可以認為當今在街上許多相面的人,都是科學,相反那些人倒存在許多的欺騙性與愚弄性。因此說,我們對《荀子·非相》中有關對相術的否定及相關理論,也要採取“取其精華”的原則,去借鑑與學習。

如果我們把《荀子·非相》中有關相術的觀點借用到品牌管理中,就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外表包裝精美的商品,不一定就是名牌商品;相反,名牌商品也不一定都有精美華麗的包裝。其實,包裝只是作為商品使用價值的附加增值的一種商家的人為手段。因此說,品牌的建立,不是如何在外表上下功夫來誘導消費者,而是透過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來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就說,只有先有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才有之後的消費者購買行為。

而《荀子·非相》中有關相術觀點在品牌管理中的意義,恰恰與《荀子·儒效》中的“知”與“行”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荀子·儒效》中,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了“知”與“行”的關係,強調了“知”的基礎在於“行”。荀子分析道:“不去聽不如去聽,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自己做到的,懂得的不如做到的。學習到知識能與實際行動結合才算完。做到了,才算明達事理,明達事理的人,才是聖人。聖人,把仁當作自己言行的根本,以此恰當地判斷是非,使言行一致,不差毫釐,這並沒有什麼其他的妙招,就是他先學習,然後止於行動。因此聽到卻沒有見到,雖然廣博也必然荒謬;見到了卻沒有懂得,雖然記住了也必然糊塗;懂得了卻沒有做到,雖然瞭解了很多也必然困惑。不去聽不去看,就是再恰當,也不算做到了‘仁’,按自己的主張做一百次也要失敗一百次。”

《荀子·儒效》中這種觀點,借用到品牌管理中的意義就是:要想使品牌建立成功,甚至是發展為國內名牌或世界名牌,那麼品牌建立者,首先就要考慮品牌生命力(“知”)與消費者行為(“行”)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只有良好的質量保證,才有品牌的生命力。否則,任何短見的“只顧眼前蠅頭小利而欺騙消費者的做法”,都是品牌自我毀滅的做法。因此品牌要想發展,就要確立適合自己企業情況的品牌競爭戰略與品牌拓展戰略。

1.《荀子》非相、儒效 品牌“知行”創新(3)

競爭是效率和創新的推動力。隨著中國市場對WTO承諾條款的完全兌現,國內很多原有競爭實力的企業,在面對國際市場一體化激烈競爭的衝擊下,已日漸有力不從心之勢。企業品牌建立者,特別是品牌管理者,要想改變這種被動尷尬的局面,國內品牌間、國內品牌與國外品牌間,勢必出現一種極為殘酷的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狀態。因此說,21世紀的中國企業競爭,誰佔據品牌優勢,誰就得天下。因此,品牌競爭戰略也已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說,先有品牌,這就是“知”,然後再有企業競爭力,這就是“行”。

在品牌競爭中要想取勝,就必須要發展自己的品牌。因此,品牌發展戰略也就應運而生。企業擁有自己的品牌,特別是知名品牌,就等於擁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但這種巨大的財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因此,企業管理者與經營者,只有透過合理的發掘,才可以挖掘出品牌巨大的資產效應。因而,已擁有知名品牌的企業開始利用名牌效應,將名牌系列化(如:LG產品系列,化妝品、電子系列產品、家用與農用產品系列,等等。)進行擴充套件、延伸其民族品牌,使企業能夠透過自我積累,不斷發展壯大。

為實現品牌發展戰略,這些企業就透過戰略聯盟、輸出品牌、吸收兼併、收購控股、併購重組等方式,達到在較短時間內壯大品牌規模效益、進而實現外部擴張品牌發展戰略。而在品牌發展戰略實施中,品牌發展戰略實施者,特別要注意:品牌保護。因為企業間存在著殘酷的競爭,所以品牌也存在著無情的競爭。有競爭就有生死存亡,因此要想使企業品牌更具競爭力,品牌管理中就必須要有品牌保護意識及其制定成熟的品牌保護戰略。

在說明品牌保護戰略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