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接下來的拚殺,就象判決書已下,剩下的事,只不過是進入執行程式罷了。

尉遲憞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

韋孝寬軍乘勝追擊,如同進入執行程式。

韋、高二人,沒費多少事,就打到了鄴城,就象馬上要查封對方財產,準備拍賣一樣。

但是,雖然尉遲迥可能已經想到,會有什麼樣的判決結果,卻拒收判決書,更反對強制執行,所以集中了全部兵力13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

列陣而待,說明早已做好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準備。

尉遲迥的之弟尉遲勤,統率軍隊五萬人,正從青州趕來,增援尉遲迥,並親率三千騎兵先期到達。

尉遲迥是老職業軍人,幾十年軍旅生涯,打仗是他生活和生命中惟一要做的正經事,所以他不會懼怕這幫來強制執行的人,披甲上陣,軍容嚴整。

他手下的兵,多為關中人。

………【主攻(4)】………

這些兵雖多為漢人,卻是新型軍隊體制,即以府兵制建立起來的天下精銳之兵。

府兵制要優於陳舊的少數民族部落兵制,其原因之一是在於,當時主要在關中地區,對戶等(戶等是按照人口資產劃定的等級,作為徵稅的依據)在第六等以上的中上戶,進行徵兵,凡中上戶之家有3個以上兒子的,就必須選擇身體強壯者為府兵。

尤其是在公元543年第二次邙山大戰失利後,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大力征集關隴豪右,即豪門大族的子弟從軍,從而使漢族人,成為府兵的主要來源。

而當了府兵就免除其本人的所有的賦役,脫離一般的戶籍,加入府兵的獨立戶籍。每個月中半個月警戒巡邏,半個月演戲操練。而且還可以靠軍功升官發財,且在尚武的南北朝時期,這是入仕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當兵有人管飯,還不幹活,是最有前途的工作,所以這項職業很受追捧。

這種軍隊體制的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軍隊戰鬥力,是在於我們所說的軍事技術專業化。讓一個臨時被徵召來,平時使慣了鋤頭的農民,與一個整天舞刀弄槍的職業軍人對打,誰會佔上風,不用多說。

當然,還有的優勢就是,這些府兵做為尉遲大人府上的兵,多半是尉遲迥大人決定他們個人的前途的。而關中地區的人,打仗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這是不同於其他地方府兵之處。

所以這些關中人,願意為尉遲大人力戰,是不足為怪的。

………【第三節 主攻(5)】………

不僅如此,尉遲迥還有一萬多人的親兵,都戴綠巾、穿錦襖,號稱“黃龍兵”。

這應該是從當時常見的重甲騎兵,演化出現的新式騎兵,即輕騎兵部隊。其最大特點在於機動、靈活,以及實用。

這應該是正真意義上的尉遲迥府上的家族軍隊。這些兵不僅沒有賦役,而且還有軍餉,是尉遲大人掏腰包養的,他們不在國家軍隊編制內,所以鐵桿只以尉遲大人馬頭是瞻。

當時北周軍隊的服裝是黑色的,而黃龍兵的錦襖則是黃色的,這就是區別。

而韋孝寬所帶領的七總管府兵組成的雜牌軍,來自五湖四海。

同為府兵,兵源不同,就象我們常說的學生生源不同一樣,素質上的問題,要想提高,空間很小。

兩相比較,韋孝寬會認為,這仗最好還是別打了。

因為打仗是為了取勝,而不是為展示肌肉,更不是為了丟人顯眼

還有就,韋名將一輩子辛苦得來的名將美譽,弄不好會毀於一旦。

打破這一尷尬局面的,是這韋名將陣中,有一員武藝超群的猛將殺出。

若非如此,這一仗的結果會怎樣,還難說。

本人對武俠小說很感謝興趣,但是對有關“武藝”的說法,總是感覺有些模糊。

讀些真實點的歷史,不包括古人所寫的演義,今人創作的小說之類,總是會發現,所謂武藝,其實在真正的戰陣上,並不會讓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真象所傳說的那麼神,傳說與現實,很不一樣。

就象關雲長耍大刀,在電視上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雖為“演”演義,還是要看的。)於萬人叢中取上將首級,就發現無論怎麼演(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就拍了兩個版本。),都江堰市不算怎麼回事。

那演華雄、文丑的,象是隻能裝出一副大腦在此時短路的樣子,伸出脖子讓人來砍。更成問題的是,邊上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