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萬人,多半是武警部隊的群眾演員,他們怎麼演,都不太對頭。因為這萬人,看著赤免馬風馳電掣般飛奔而來,一點反應都沒有的話,那要集體變傻才行,要不都當時都是一幫在邊上看笑話的。
所以關公那使的不是武藝,而是魔術,一動手,把上將和他邊上的萬人,都變傻,伸了脖子,等著青龍偃月刀來砍,就這麼回事。
不過,這種情況在我們下面要說的事中,也有。這種邊上人看稀奇,而決定了戰鬥勝負的,讓人噴飯的趣事,古人不避諱地寫出來,確實還是相當幽默的。
而接著要說的是,本人對武藝,沒什麼直接感受,卻在下面這位身上,發現武藝確實還是有的,且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三節 主攻(6)】………
這位殺出的猛將兄,大名叫宇文忻。
宇文忻(公元523~586年),字仲樂。本朔方人,後徙京兆(今西安市)。他的父親宇文貴,是西魏十二大將之一。
而他還有個兄長宇文愷,是以後的隋朝的著名建築家,中外聞名的唐代都城長安,以及東都洛陽,實際上都是隋朝建造的,建立這兩座歷史名城的總工程師,就是這位宇文愷。
而這宇文忻,天生是個練武的料。據說他12歲時就能左右馳射,驍捷若飛。而這種左右開弓的本領,根據專家考證說,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本領。
想那董卓,也是“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即左右兩邊掛著兩張弓,用這叫鞬的匣子裝著,騎在馬上,左右手皆能開弓,在馬的急速的賓士中左右連發。
由於騎射不同於步射和車射,騎在馬上,轉身不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左右手使用習慣,主用右手者,左手鉤弦左手拒弓,向左射擊;主用左手者,則與此相反,但都難以連續地,不調整馬的位置而左右射擊。
而只擅長一邊射箭的話,就會產生很大的死角,因此左右射擊,便成為克服騎射缺陷的高階技巧,掌握這項專業技術的人,那是相當少的,所以就非常厲害。而會這項技術的人,還有三國時的曹魏文皇帝曹丕。
所以說梟雄董卓,做得成天下最大的混蛋,原來還是一悍將;而那想殺親兄弟,卻不料給了當弟的曹子建七步成詩,展示其才高八斗平臺的曹丕,還有這一手,應該是個文武全才,可見歷史有時真可以顛覆人的習慣看法。
現在加上這宇文忻,18歲時,就因為打突厥有功,賜了興固縣公的爵位,加封了驃騎將軍的稱號。在周武帝伐齊時,作戰有功,晉升為大將軍。
但是,這些都還不致於讓他聞名。
………【第三節 主攻(7)】………
所謂一戰成名天下知,不比現在的高考,一考成名天下知。
名將的成功率,一般是好多年才有一次考試機會,且只有幾十萬分之一的可能,並且風險很大。
就是這種情況,也不是常有的,那還要看,是不是在戰爭頻發期。如果少有戰陣,一般要等上幾十年。
有人統計過,中國古代戰爭與和平時期的交替,以五十年左右,為一個週期。
所以這位宇文忻,沒有放過這次對他來說,幾乎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作為行軍總管,也就是方面軍司令,得聽從韋孝寬指揮,但真打起來,他就只聽從自己指揮。
過沁水一戰,只有高監軍知其勇。
在七總管之兵所組成的這支大軍中,已成名的戰將就有十多個,而這高監軍,偏偏看中了尚不知名的宇文忻。
因為已成名者,為名聲所累,面前這條沁水,正遇汛期,誰也不敢冒險渡河,因為河對岸,尉遲憞的十萬大軍已趕到。
高熲快馬趕到,架橋準備渡河,但在事前,馳驛監軍,已與宇文忻密謀,讓其在衝鋒發起後,做為先鋒,要以最快的速度渡河後,向對方發動攻擊。
因此,過河後的背水一戰,那位一馬當先者,眾將在後面沒有看得太清楚,但確實是他宇文忻。其勇不可擋,在於想當名將的思想作崇,還在於他“有武藝”。
這是很可以讓人發揮想象力的事,所以本人在此,不再對具體情節,添油加醋。
接下來,就是現在的情況:到進相州,尉遲迥擺開陣式,要與你韋孝寬來一次最後的了結。
韋名將看了這拚命的架勢,保持住冷靜,他沒有馬上動手,表現冷靜有關的原因,那是很多的。
事情其實並非完全象現在看到的這樣。
因為在此以前,衝在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