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忻,有高熲這個大腦,在身後遙控,所以並非逞匹夫之勇。
………【第三節 主攻(8)】………
尉遲迥在他們的來路上,以三千精兵,埋伏於叫野馬岡這個地方。
衝在最前面的宇文忻,正好趕上。
他身邊只有五百騎,但是他還有高熲,在後面。
已知,或預知,不太清楚,反正這宇文忻並非遭到伏擊,而是襲擊了伏擊者,所以斬獲首級不少。
後來宇文忻又最先衝到了叫草橋的這個地方,尉遲迥已派兵把守,但是宇文忻出奇兵,如何奇,具體詳情不清,又破之。
想來是有點奇,不只是因為宇文忻衝得快,可能衝在了尉遲惇往回跑的潰軍之前,到達了這裡。這一點是有點奇,而是更奇的地方,則有待我們發揮想象力,所以本人在此不能把想象寫成是真有那麼回事,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情況的出現,都與在此之前,他和他的大腦高熲,商量過的緣故。
韋名將對這些情況,是事後知道,還是不知道,也說不清楚,現在這隻征討大軍,有兩個指揮行動的大腦,所以對於事後的勝利成果,就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這仗,是韋名將打的,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要說是韋名將打勝的,也就有了第二種說法,出主意的是高熲,宇檔案忻可以作證,因為高熲的確是與他商量過,如此這般。
不過,後面這種說法的支持者,有一個叫李洵的人,可以站出來作證。
有這二人證明,所以高熲說,有一定的可信度。
這人就是韋孝寬的參謀長李洵。
他是七總管之一,是李穆之兄李賢的兒子。因李穆決定支援楊堅,就以其所轄幷州兵,讓這位侄子領著,報名參加這次戰鬥。在他所帶來的這支軍隊中,還包括李洵的之弟李崇,所派來的懷州兵。
他就是那位舉報梁士彥等人收受過尉遲迥軍餉的人。
而在這被舉報人中,包括宇文忻。
按說這二人同時被高熲看中,其中原因,尚且不明。
………【第三節 主攻(9)】………
當然,對於這位李洵,因為他的舉報行為,可以反證他是可靠的,高熲能當這個監軍,也是因為他的功勞,所以高熲有事找他商量,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有些難以理解的是,這高熲為什麼有話不直接向總司令韋孝寬說,找這二人來,有點象是在韋總司令手下搞特務活動。
這種情況,只能說明,當時韋總司令,有點裹足不前。
除了宇文忻,李洵所帶來的幷州兵和懷州兵,應該是這支大軍中的精銳。
幷州管轄今山西太原、上黨等地方,此處為代國故地,過去曾是鮮卑族人遊牧的地方,民風強悍,天下精兵皆出於燕代,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人長期以來經歷戰亂,中原政權一直難以有效防止遊牧民族的襲擾,讓這裡成了反覆爭奪的要衝,因而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不得不習武以自衛,因此成為一塊培養精兵的特殊土壤。
而懷州(今河南省沁陽市)李崇派來的兵,即河內兵,這個稱呼,從三國袁紹時,就開始讓我們知曉的,同樣也是以能打而聞名。河內地區,自古戰事頻繁,這個地方的人,對應召入伍,習以為常,不過,他們到是漢人組成的部隊。
因此,高監軍要用這兩支部隊,作為中堅力量,則勢必要找李洵來說事。
宇文忻在這一點上,應該是有大局觀的人,因為這高監軍讓他折服,折服後就不好計較高監軍要用的人。
因此,一個的對付尉遲迥的計劃,在他們三人中行成。
用別人,高監軍沒有把握。既然要計劃,那就要有把握。
催生出這個計劃的,是韋名將初次出戰,就發現打不過對方。因為看那對方的陣勢,再加上韋名將這幾十年來對尉遲迥的瞭解,心時裡就感到不太有把握,尉遲迥的兵,果然兇猛,雙方一接觸,就很快看出強弱。
這當然只是試探性進攻,不過,這一試,到讓韋名將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韋名將沒有說什麼時候再開打。這就是名將的不同之處。
且韋名將還下達了後撤的命令。
看來執行工作也不那麼好搞,遇到阻力,應該是常見的。
………【第三節 主攻(10)】………
因此,高熲雖只是個監軍,但不能光監督別人打仗,看別人到底打還是不打,打得怎樣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該出手時不出手,也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