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逆史讀袁 作者:

袁崇煥告狀的材料裡說,王在晉不顧眾人反對獨斷專行,耗資百萬去修“八里鋪重城”,結果是“群議鬨然”。'6'

實際情況是“群議”自然沒有錯的,但“鬨然”卻並不代表反對,只能說明討論很熱烈,具體形式多種多樣,聲援的、出主意的、讚賞的、嘉許的各有不同。

先有戶科周希令提出與王在晉類似的計劃'7',他提出可由中前所入海口築一邊城到黃土嶺,城牆約有十七里,算是出主意的。不過,此城造價頗高,估計是用了鋼筋混凝土,十七里要四五百萬(王在晉的三十七里才93萬)。

此後兵科沈應時又複議他們二人的方案'8',說兩個都不錯,算是聲援的。

接下來兵科賴良佐又提出,可先修王在晉所提議的八里鋪,等完成以後再修周希令的'9'。(果然是兵科的,軍事上倒是有雙保險,可惜缺乏經濟頭腦)

天啟對王在晉的方案批註是“著該部議行”'10',所謂“該部”就是兵部,此時兵部尚書張鶴鳴就在山海關,他和薊遼總督王象乾也都贊同王在晉的提議'11'。

總結:

在明晰了八里鋪重城計劃出爐的來龍去脈以後,其實也就能夠理解《明史》在敘述這段歷史時大肆篡改、刪減的良苦用心了。

《明史》的思路就是用杜撰出的低階錯誤(王在晉被問得啞口無言的那個)來證明八里鋪重城計劃有問題,以這個問題,來填補修築重城的真實原因被掐掉後的真空,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給袁崇煥,找個合適的理由來反對修建八里鋪重城,或者說以此來反襯袁崇煥的正確。

說得這麼繞,好像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說白了,就是袁崇煥的反對根本沒有道理,所以需要找些說辭來搪塞(有道理就不會編造謊言來粉飾,而被戳穿的謊言本身即是其沒道理的鐵證)。

--------------------------------

'1'【《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

'2'【《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高嶺有乘墉之勢,斗城如鍋底之形。昔武侯雲地勢兵者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奴有戰地,而我無守地。”】

'3'【《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王在晉題關門形勢疏:“……臣與同事諸臣謀之,有欲築敵樓,先居高山、高嶺者。夫敵樓孤峙,能擊遠不能擊近,倘為賊所乘,則益助其憑高博擊,而我失其所控御矣。有為再築邊城從芝麻灣起,或從八里鋪起者,約長三十里,北繞山,南至海,一片石統歸總括,角山及歡喜嶺悉入包羅。如此關門可恃為悍蔽。”】

'4'【《三朝遼事實錄》卷九】

'5'【《崇禎長編》卷十三兵部尚書王在晉言:“……科臣周希令議費四五百萬金以固金湯,而科臣沈應時亦亟議築起邊城為山海遮蔽,臣核道、鎮估工計費,謂湏銀百萬,蓋並造衙舍、築銃臺、建營房之費盡入估數。”】

'6'【《崇禎長編》卷十三原任大學士孫承宗疏辯:“……適缺遼東經略,推侍郎王在晉以往。及在晉抵任,屬道袁崇煥及兩贊司移書故輔葉向高,言在晉去關八里以一百萬之費,築二十里重城,群議鬨然,欲臣抵關一閱。”】

'7'【《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戶科周希令題稱:“……莫若從中前所海口直接薊鎮黃土嶺止,依山修築,計工僅十七里”】

'8'【《三朝遼事實錄》卷九兵科沈應時題稱:“欲恃山海關為正邊,比如經臣王在晉議。或從芝麻灣、或從八里鋪築邊城……又如同官周希令疏:要從中前所築起直接黃土嶺尤為詳密周備。”】

'9'【《三朝遼事實錄》卷九兵科賴良佐題稱:“經臣議從三道關築一邊牆……待來年內城工畢,再集班軍於中前所築一邊城,再添一重鎖鑰。大都採取職同官沈應時、周希令兩臣之言,而兼用之。”】

'10'【《三朝遼事實錄》卷九奉聖旨:“封疆事重,卿還悉心籌劃防禦,餘著該部議行。”】

'11'【《三朝遼事實錄》卷九視師尚書張鶴鳴題稱:“……近經臣王在晉與督臣王象乾議在八里莊東築城,尤為桑土至計。”】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大能們為何會出錯

先前,三位後世研究者,經過冥思苦想,給了出各種各樣非常有創意理由,可惜都沒能說對,其中金大俠和當年明月這二位,出錯的原因,主要是他們的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