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械、官衙建造、等等所耗費的銀子,所以區區十八萬兩的屯種所得,對於整個遼東用度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4'
其實,如果僅僅是不夠塞牙縫那都還不是大問題,畢竟人家孫老師的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每年還算是有十八萬兩的進項,總比沒有強吧,可若是再算一筆帳,估計孫老師又得鑽地縫了,因為他大搞屯種除了“進項”以外還有“出項”,那就是四年裡修建“四十七城堡”的費用(諸如買耕牛、農具這些支援三農建設的暫且不提)。
之前,王經略都把一個銅板掰成兩半花了,可93萬兩也就能修三十七里城牆,按照這個標準來換算,老孫頭扛著鋤頭屯種四年,每年都還風調雨順,也就能得72萬兩,只能勉強修二十多里,而據閻會長考證,寧遠內城、外城加起來約有十五里長,前屯與寧遠相當(錦州比寧遠大),若減去這兩城,那老孫頭剩下的收成所能修的城牆就只有7裡多長了(37…15X2=7),如果再由“四十五城堡”來分(47…2=45),那每座城堡連80米城牆都分不到,圍成一圈大小也就是一個四合院。
在明朝邊鎮修建裡,如寧遠、前屯這些衛城是可以駐紮好幾萬軍隊的,其餘各堡城或駐軍幾百、或駐軍一千多不等,所以四合院顯然是住不下的。
另外,這“四十七城堡”並非是孫大人四年“政績工程”的全部,孫大人的“出項”裡還要包括有數以百計的“臺”:
大學士督理軍務孫承宗奏:“……自八里鋪起歷寧遠城,堡十有二,臺六十有六,抵中左為二百七十里,北偏為邊,自鐵場堡歷永安迤□而東,抵椴木衝錦州界,有邊堡二十一座……臺一百二十六座,地與西虜為鄰。”
按照孫大人的敘述,自八里鋪到寧遠與錦州分界處,期間距離是270多里,就設有“臺”共計192座(66+126)。而孫大人四年守遼下來,城池臺堡並非僅修到寧遠為止,孫大人的政績工程是一路修到了右屯,此處離八里鋪起碼有400裡之遙,所以除“四十七城堡”外,還應有“臺”數百座,若照此算來孫大人的政績工程真可謂浩繁、宏大,只靠老孫頭自己扛著鋤頭的屯種所得是怎麼也夠不了的,最終還得靠天啟這位董事長自己來掏腰包,用自己的私房錢來填。
皇帝的私房錢叫做“帑金”,孫閣老是皇帝的老師,所以從來不客氣,左一個幾十萬兩,右一個十幾萬兩,拿得是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因此孫老師守遼東,除每年有五六百萬遼餉花銷以外,還有額外的帑金消耗,數目也相當可觀。
不過,錢雖然是花了不少,但效果卻不怎麼好,孫老師在遼東的種種作為,總結來看就好比是,修了一大堆豪華的廠房,再請上一大票保安來保衛,但廠房裡卻在糊紙盒,每年的銷售收入還不夠繳電費的,而保安的工資就更別提了,所以還得不斷的追加投資……
綜上所述,這位孫大學士確實是標準的八股文應試教育的產品,文章錦繡、宏大(篇幅確實很長),但算數卻不怎麼好,經濟生活方面就更是一塌糊塗了,連“進項”和“出項”的概念都沒有,攤上他去當遼東的CEO也算天啟倒黴。
--------------------------------
'1'【《三朝遼事實錄》卷八】
'2'【《崇禎長編》卷十三】
'3'【《崇禎長編》卷十三“其官兵屯田五千餘頃,官屯銀一十五萬有奇,鹽錢利銀三萬四千有奇,採青省餉部銀十八萬。”】
'4'【《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計每歲山海內外馬步兵十一萬有奇,本色折色之費,養馬草料之費,海運腳價之費,文武將吏班軍匠役人等俸薪廩給雜項之費,約共費四百萬,此就山海一關十萬兵言”】。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章 童子軍和老江湖的差距
在孫閣老的大手筆的折騰下,遼東鎮隨即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開始的時候軍隊數量迅速擴充,可是又不敢去與後金接戰,但軍餉卻依然得照付,時間一長便出現了後金一根毛都沒有少,而朝廷卻有些扛不住了的局面'1'。
看著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孫老師又提出應改“速戰之備”為“久守之謀”,所謂“久守之謀”其實就是在家門口大修城池臺堡圈地屯田,其工程浩繁、宏大,不過這些政績工程完工以後,每年的實際屯種所得卻還不夠塞牙縫的,而此時天啟眼看著就要被軍餉逼得當褲子了,無奈之下孫老師又開始搞清汰(減少軍隊數量)。
孫大人擴了軍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