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小說:逆史讀袁 作者:

他們出錯的可能性不大。在經過了進一步的查證之後,我等草根發現,當年明月依據“屢疏”這層意思所演繹的情節,其實是想當然了。

當年明月的意思是,老孫頭十月裡才提出辭呈,結果沒同意,於是又提了N次。

“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他提出了辭呈。

可他提了N次,也沒得到批准。”'2'

應該說當年明月如此解讀,其實是隱含了比較深邃的用意,因為如果是提了一次就準了,那說明沒人想要留你,實在很沒面子;而提了一次不準,還要提N次,那證明朝廷不願意你走,很是牛氣啊。所以,兩者完全是天壤之別,而當年明月的意思,正是想以“屢疏”來證明孫老師比較牛氣。

不過,很可惜的是,當年明月此處,雖然用了點心思,但是卻沒花夠功夫,因為他搞錯了“屢疏”的來歷。實際上《明熹宗實錄》這裡所謂的“屢疏”並不是說本月內的事情,而是史官在總結孫老師一貫的作為。原因是孫老師請求要回去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因此史官這一筆的意思是,孫閣老真不容易啊,以前申請了那麼多回(屢疏乞歸),這次總算是被批准了(上許之)。

那孫閣老究竟申請了多少回,才能讓史官感慨一番,並留存下如此有紀念意義的一筆呢?據不完全統計,足有十六次之多!

其實,孫老師剛到遼東不久,就已經開始打回家的主意了,可是後來堅持不懈的努力了四年,各種辦法都想盡了,包括以暫離遼東這種曲線救國方式,但最終卻依然沒能成功,直到馬世龍在柳河捅了簍子,他再申請天啟才勉強同意,於是落了個“屢疏乞歸,上許之”。

下面讓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孫老師爭取從遼東這個火坑脫困的艱難歷程。孫老師提交申請,要求離開遼東的月份統計如下:

天啟二年,十月。

天啟二年,十二月。

天啟三年,一月。

天啟三年,四月。

天啟三年,六月。

天啟三年,十二月。

天啟四年,五月。

天啟五年,一月。

天啟五年,二月。

天啟五年,三月。

天啟五年,四月。

天啟五年,八月。

天啟五年,九月。

天啟五年,十月。

孫老師守遼有四個年頭,一共有39個月,但他要求離開遼東的月份,卻足有14個之多,而所遞交的申請則有16份(有兩個月是雙份)。一個人申請從一個地方離開達十餘次,這本身就說明,他不想久留此地,因而對孫老師來講,遼東根本不是他的什麼第二故鄉,而是第一個不想待的地方。

另外,孫老師在爭取從遼東脫困的方式方法上,也並非都是簡單的重複勞動,畢竟孫大人好歹也算個文化人,花花腸子還是有一些的,心思還是用了不少,其中至少有兩次就可圈可點。

第一次是天啟二年十二月,此時孫老師剛到遼東還不到三個月,可他居然向朝廷提出,如今山海關有巡撫閻鳴泰,此人可擔當重任(這時候就不說人家“雄才大略未滿八分”了),外加兩大總兵,足夠了,我呢,要不就去登萊蹲點算了,在那裡搞些聲勢出來,山海關我就不管了'3'。

要說孫老師這個點子還是不錯的,因為登萊鎮主要負責渤海灣海防,駐地在山東,若後金由陸路進攻,那得先攻破山海關,再掃平天津,之後才算打通了去登萊的通道,而後金如果能打到天津,那人家肯定會穿越薊鎮防區,順道就去北京了。所以,孫老師下轄的“薊、遼、登萊、天津”四個地區裡,登萊其實應該算是二線,甚至三線。

此外,十二月已經是隆冬季節,正是後金最容易發動進攻的季節,您孫大人新官上任的,至少應該有三把火吧,可這才三個月就熬不住了,在最緊要的關頭,居然打起了轉二三線的主意來,這也太不敬業了,完全不符合優秀黨員的形象(東林黨)。

兵部大概是看出了苗頭,所以很客氣的給否了,說您孫閣老要去登萊,雖然是大手筆(雄略),但那裡有巡撫在管,您啊還是老老實實的在山海關待著吧(實未便去關一步也),最後還擺了孫閣老一道,說是要請天啟下旨,嚴令登萊巡撫,趁著現在海河封凍了,搞點什麼動作,配合一下山海關。

兵部這樣說,其實也夠損的,因為登萊是以水師見長,負責的是渤海灣周邊海防,如果出擊敵後,怎麼也不能選在海河封凍的時候,這實在是不便啊……既然不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