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3 / 4)

小說:韓少功評傳 作者:誰與爭瘋

大焉,但一個人如果不奢望大家都同自己活得一樣,又不必經常高調佈道,常常需要節制和容忍。

孔見:從《爸爸爸》到《山南水北》,你的作品都有神秘和超驗的成分,對世界做了一些超現實的想象。這些想象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韓少功:文學中總是活躍著神話元素,因為文學常常需要超越經驗的常識的邊界,實現心靈的遠飛。廣義的神話,並不一定就是裝神弄鬼,只是保留和處理更多的可能性,引導想象力向無知領域深入。一般來說,我不會寫人變甲蟲,像卡夫卡寫的那種;或者寫飛毯,像馬爾克斯寫的那種。我通常是實中寫虛,常中寫異,在常態中展現神秘,打擊人類認識的自傲態度,比如在《馬橋詞典》中寫到一個成天打農藥的人:他漸漸適應了農藥的毒性,因此成為一個毒人,到最後,被蛇咬一口反把蛇毒死,吹一口氣也可以把飛蚊毒死。其實這裡面有經驗原型,又有超驗的誇張和虛構,似真非真。

()

孔見:沿著實線畫出一條虛線。

韓少功:生活是已知領域與未知領域的混雜。在寫已知事物時,要給未知的縱深留下餘地,留下童心、浪漫、超感以及想象力。

孔見:你到鄉下生活好幾年了,在農民身上有什麼讓你感興趣的品質?他們當中有什麼讓你深為感觸的事情?

韓少功:我不是對農民特別感興趣,是對很多新派人士不感興趣的事物感興趣。眼下有些人,不過是多了幾個小錢,多知道一些新玩意兒,就自以為是高等華人,實在很可笑。農民缺少一些新學知識,但並不缺少智慧。要知道,蘇格拉底和孔子也沒坐過汽車,更不懂得電腦和影片,但比眼下的一般白領都聰明百倍吧?曹雪芹沒見識過五星級賓館,但眼下哪個中國作家敢說自己比曹雪芹強?

農民也有知識,尤其有傳統性和實踐性的知識,只是這些知識在當今社會被邊緣化,不被認為是知識。譬如老一輩農民大多懂得如何用草藥,但這種價廉物美的知識資源一直被輕視。大多數農民對社會也有切實的敏感,不會輕易被新理論和新術語矇住,把問題簡單化。回顧中國的這幾十年,左或右的教條主義政策都不是農民發明的,倒是由一些自以為高明的知識分子折騰出來的,而且一直在農民那裡受到抵制。那麼是誰更愚蠢?是農民嗎?

附 錄(3)

文明成長離不開大量活的經驗,離不開各種實踐者的生存智慧。看不到農民智慧的人,一定智慧不到哪裡去。正如得意於自己高貴地位的人,內心裡其實下賤,還在把金元寶特當回事似的。鄉土文明當然也需要改造,但文明是一條河,不能切換,只能重組。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只能充分利用現有的物種資源,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擇優重組。

孔見:你的意思是說,要在農民的意識深處去尋找文明的增長點?

韓少功:必須這樣。任何成功的社會革新都需要利用本土資源,依託本土路徑,外緣結合內因。農民群體確實有很多問題,比如“鄉愿”習氣,徇情枉法,就是民主與法制的重大障礙。但有些人攻擊傳統沒說到點子上,或者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譬如說農民一盤散沙,缺乏組織能力,但以前傳統的宗族、會館、幫會、商號,不大多組織得很嚴密嗎?現在很多大企業作假和賴賬,缺乏商業誠信。但我觀察農民“買碼”,就是買那種地下六盒彩,事情本身很荒唐,但荒唐事居然做得這麼大。他們巨大而複雜的支付網路卻十分高效,各個環節都比較誠信,賴賬的事偶有所聞,但比較少。還有一種“打會”,又叫“轉轉會”,相當於民間互助的融資制度,不需要書面合同,不需要法律公證,但幾乎不出現糾紛。因此我們不能籠統地說中國人不誠信,說農民缺乏組織能力,而是要具體分析有關條件和原因。

孔見:與土地和植物打交道的勞動生活,在什麼意義上滋養了你的心靈和文學?

韓少功:文人的知識通常來自書本,不是來自實踐;是讀來的,不是做來的。這種知識常常不是把問題弄清楚了,而是更不清楚了;不是使知識接近心靈,而是離心靈更遠。恢復身體力行的生活,可以克服文人清談務虛的陋習,把自己的知識放到生活實際和大面積人群中去檢驗。當然,身體力行的方式很多,下鄉只是其中一種。透過這種方式與自然發生關係,與社會底層發生關係,會有一些新的感應和經驗。你面對迪廳和酒吧,與面對一座山,感覺肯定不一樣。在我看來,後一種狀態會讓你更腳踏實地,更接近靈魂。

孔見:現在,表現勞動生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