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特別好地去把握生活和電影和他人的關係、你的生活開始離開普通狀態的時候,你的電影就變得不好看了。
我們要選擇既有鮮明個性、有強烈情感,又具有共性的人物。花很大的成本去拍攝,就是想在1分鐘內再現一個有氣息的、活生生的人,甚至是有缺點的人,但這肯定是一個可愛的、有魅力的人--他有性格,有豐富的、特別的經驗,能讓我們感動;他的經驗、感受、審美應該是今天的一種潮流,會影響許多人。當你喜歡這些人的時候,你就潛移默化地確認了這些觀念。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顧長衛 那一場關於孔雀開屏的的回憶(5)
《星》:一部40集的公益廣告應該說以前還沒見過。是策劃之初就想一下子拍出40集,還是拍著拍著才發現非要有這麼長呢?
顧:原來就想拍得很長。因為創意本身就是紀實性的,所以片子最終 也採用紀實的手法。(這有點像)給每個人物畫一幅肖像畫,你能看到這個 人的情感、性格、願望、感受、內心的東西。越是有個性的東西,越是難像 通常的廣告一樣。有些人會喜歡這類的,有些人喜歡那類的。這種個性決定 你就必須有許多集,要給觀眾多一點兒選擇。目的是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從中 找到一點兒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這畢竟不是洗髮水的廣告,完全很唯美的。 要讓觀眾找到認同的地方,觀眾就更容易覺得這些人跟自己並不遙遠。比如張藝謀說他偷書,有觀眾就說,唉,我也偷過呀!
《星》:聽說在開始拍攝時,你們嘗試過用大廣角、跳切等手法,但最後都放棄了,改用現在這種很平實的紀實手法,為什麼?
顧:其實最早的時候,想的就是既要有紀實的內容,又不要丟掉形式的魅力。但也遇到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用廣角拍,攝影機鏡頭就得貼近人臉,壓迫感很大,他(她)會覺得不舒服,變成他(她)跟機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