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有四對元動機狀態:不同狀態派生不同的動機模式。每對動機都是按相反方向對應排列的。
之所以叫逆轉理論(reversal theory)是因為它試圖解釋人類是如何從對立的一端轉向另一端的。
四對元動機:
* 有目的的——超越目的的
* 順從的——逆反的
* 控制的——同情的
* 自我中心的——他人取向的
(3) 本能行為與學習
本能(instinct):由基因遺傳決定的生物體自身的行為方式,對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
威廉。詹姆斯:人類比動物更多地依賴於本能行為。人類除了具有和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外,還具有如同清、謙虛、社交和愛等社會能也同樣在起作用。人類和動物的本能都是有目的的,即都是為了適應環境。
弗洛伊德:人類體驗到的驅力來源於生的本能(包括性慾)和死的本能(包括敵對行為)。本能的衝動指引心理能量去滿足身體的需要。如果這種能量沒有得到釋放的話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趨勢人們朝向減少和消除緊張的活動或事物。
(4) 動機的期望與認知取向
重要的人類動機不是來自於外部世界的客觀實體,而是來自於對這些實體的主觀解釋。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動會獲得獎賞,那這種獎賞的強化作用就不存在了。
認知取向解釋了人類為什麼會被對未來事件的期待所驅動這個問題。
羅特(Julian Rotter)社會學習理論(social…learning theory):個體從事某一特定行為的可能性是由他達到目標的期望以及該目標的個人價值所決定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能夠驅使人去做出正確的行為。
海德(Fritz Heider):行為的結果可歸因於內在特質或情境因素。
把動機來源看作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在一定程度依賴於對客觀實體的主觀認識。
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類因素。驅力、本能和學習歷史都是在合適的外部激勵條件下影響行為的動機的內部來源。
二、 飲食
1、 飲食的生理學
(1)外周反應
坎農(Walter Cannon)和其學生沃什伯恩(Washburn):胃部痙攣收縮是飢餓產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胃部擴張將使人停止進食,口腔的感覺也是一種能提供過飽訊號的外周來源。
特定感覺厭食症現象:吃飽的時候,即使最喜愛的食物也會覺得沒有胃口。
食物味道的變化會抵消身體裡其他指示已經吃飽的訊號。
(2)中樞反應
早期的腦部對進食的控制理論在於外側下丘腦(Lateral hypothalamus ;LH,飢餓中樞)和腹內側下丘腦(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飽食中樞)。
VMH不僅僅是一個發射多吃或少吃訊號的簡單中心,這個訊號依賴於食物型別,可口的食物。VMH的損毀會部分誇大動物對食物反射型的反應。
VMH和LH用來調節進食的一些重要資訊來自血液。啟動進食的兩種基本訊號來自於血液裡調節糖和脂肪濃度的感受器。
2、 飲食心理學
(1) 肥胖與節食
肥胖一部分原因在遺傳,一部分原因在營養;另外還取決於人們對食物及飲食行為的思維方式。
波利維(Janet Polivy)和赫爾曼(Peter Harman)把飲食行為分為限制性飲食何不限制性飲食。
當限制飲食者解除限制時他們就會放縱自己,暴飲暴食高熱量的食品。總體上看,只有威脅到限制飲食者的心理健康時,他們才會吃得過多,只威脅到身體安全時並不會導致過度飲食。
(2) 飲食障礙與體形
當一個人的體重低於他期望體重的85%但仍然非常擔心變胖時,就會被診斷為厭食症進食障礙(anorexia nervosa)
暴食性進食障礙(bulimia nervosa)的病人表現為毫無節制地狂吃,接著用自己引起的嘔吐、濫用瀉藥、絕食等方式來消除體內過多熱量。
飲食障礙的原因:
* 基因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