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在雷鐸克,人們對社群的歸屬感,對鄰居的信任感都很強烈,而且認為家庭很重要。我覺得人際關係很重要,生活在小卻緊密的社群很開心。然而,我也發現社群趕上了阿爾伯達急速發展的石油經濟風暴。我還發現許多成年人被捲入資本主義的旋風裡,拼命掙錢並試圖去滿足幾乎無法滿足的對於服務的渴望,而這些服務由雷鐸克的許多企業提供給阿爾伯達以石油為基礎的經濟。真實財富調查揭示,不管多高的收入和多高的GDP,大多數人還是渴望讓生活的節奏慢下來,與他們的家人一起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從而證明時間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資產。
努納武特因紐特人的智慧和真實財富
在向老年人請教的過程中,年輕的因紐特哲學家喬利·桑古亞(Joelie Sanguya)和傑伊皮特·阿納卡科(Jaypeetee Arnakak)總結出六項指導因紐特人的核心原則,他們稱之為因紐特信條(Inuit Qaujimanituqangit,IQ)'6'。這些原則代表了因紐特社會的基本價值觀或執行原理。
有用(Pijitsirniq)——為他人服務或對他人有用
有用(Pijitsirniq),這個價值準則是因紐特文化中的基本期望之一,在傳統的居住環境內,因紐特的孩子們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要想被視為成熟、完美和訓練有素的人,因紐特人必須對家庭和社群有用。在現代社會,那些聲稱要成為領導者,即建立和管理政策以及計劃的人,必須證明和實踐這一準則,認真看待這種服務於社群的觀念。
交流(Aajiiqatigiingniq)——能夠與他人對話或交談
這種品質被用於協調任務和有限的資源,以便它們能夠得到很好的應用,併為團體帶來最好的利益。一個人應該同組織內的其他人不斷溝通以尋求建議、認同和理解,不管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團體。那個人可能在開始時試著建立一個議程,但是透過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該議程會變化和改進。
善學(Pilimaksarniq)——邊幹邊學或獲取技能和知識
善學(Pilimaksarniq)使得因紐特父母能夠把文化、知識和技能傳給他們的孩子。該準則的主要特點是:a)透過觀察學習;b)從經驗、試驗和創新中學習知識和技能;c)透過實踐使技能趨於完美,實際上是指手藝,做手工活。
合作(Piliriqatigiingniq)——堅持團隊合作或協作關係
合作(Piliriqatigiingniq)的準則是因紐特文化的基礎,並由此而特別強調公共價值。
應變(Qaanuqtuurunnarniq或Iqqakaukiringniq)——積極適應調整和解決問題
一個人能夠在任何情況下使用任何或所有的資源。這個準則可以用在需要立即行動的緊急情況下,也可用於千方百計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當一輛機動雪橇在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發生故障,一個人必須用他能夠找到的任何工具和裝置將其修好。或者,這個人還可以藉助於思考和研究找到改進或革新工具或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歸屬(*atik Kamattiarniq)——承認人類從屬並服從於自然
在因紐特人看來,人類是物質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同樣的,人類也從屬於自然的動態變化之中。因紐特人不相信西方人對於土地所有權的觀點。因為既然是環境“擁有”我們,那麼我們就不能“擁有”環境。
第7章 社群和國家的真實財富(3)
中國的小康社會:適度的經濟
為什麼佔世界GDP的4%並在過去25年裡以年均8%以上的GDP增長率為榮的中國,有意建立一個適度的社會呢?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是在對自然資本的貪婪吞噬下形成的:中國消耗30%的全球鋼產量和40%的全球水泥產量,目前其石油消耗量緊隨美國排名世界第二,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量的31%。伴隨這個經濟增長而來的是不斷增長的生活和社會成本。中國政府官員越來越注意到自然資源消耗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僅包括空氣質量、水質量和環境整體性,而且包括中國的社會凝聚力。後面的因素或許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動機。貧富之間日益增長的差距,特別是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正在損毀中國社會的結構,國